超硬材料科學與技術(上)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日新月異,與新材料的發展息息相關。材料的使用與發展標志著人類進步的里程,材料是構筑現代物質文明的重要基礎。眾所局知,材料的種類繁多.超硬材料屆于按其物理性質分類的一類材料。如按其化學分類.超硬材料屬于無機非盤屬材料的范疇;如按其狀卷分類,則屬于晶態材料的范疇。超硬材料及其制品不僅包括了堪稱“寶石之王”的金剛石(鉆石),也包括了人工合成但尚未發現天然礦物的立方氮化硼。超硬材料因其自身獨具的功能和特性及其多學科的交叉和滲透,已發展成一門新興的學科及潛力巨大的行業和產業。
據全國超硬材料協會不完全統計,1996年我國金剛石產量已達4億克拉,成為世界上金剛石生產大國,目前正在向大型化、集約化、集團化的方向發展。1996年我國金剛石及制品的出口(量)金額各選1000萬美元左右,預計到2000年,其產量和出口金額將有較大幅度的增長。由此可見,超硬材科發展的前景十分廣闊,超硬材料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越來越重要。
我國超硬材料的研制和發展始于50年代末期,如果從l963年首次人工合成金剛石算起,迄今已走過了35年的發展歷程。為了較全面面系統地回顧和總結我國超硬材料及其制品的研制與直用,促進超硬材料學科的發展,并為這一領域的科技人員提供必要的參考書.本著“實用為主、以我為主、總結經驗、兼蓄并容、反映水平,倡導發展”的宗旨和融“理論、經驗、應用于一體”的精神,特組織力量編寫《超硬材科科學與技術》(上卷下卷),包括在1993年出版的《人造金剛石、立方氮化硼基礎與標準》的基礎上,修訂、增補的《超硬材料基礎與標準》,統屬于《人造金剛石、立方氮化硼及其制品叢書》。
參加本書編寫工作的有幾十位專家,學者。其中有八旬高齡的老專家及其在某方面有建辯的一大批中、青年專家學者。由于全體編著者積極參加.有的將幾十年的心血.珍藏多年的數據、照片、資料都奉獻出來。初稿字數達180萬字之多,需壓縮近半的篇幅,因而取材及統一文稿的工作十分繁重。為盡快將本書奉獻給廣大讀者,并確保圖書質量.特請冶金工業部超硬材料研究所及《超硬材料與工程》編輯部負責《超硬材料科學與技術》(上卷)和燕郊金剛百工業公司受《工業金剛石》編輯部負責《超硬材料科學與技術》(下卷)的審核及編輯、編務工作;方亭亭副教授參加了一系列查詢工作,參加該項工作的還有邢華、魏民、劉芳蕾、馮曉紅、楊青等同志。最后由主編統稿審定。
本書的編輯出版得到了社會上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和幫助;浙江省杭州旺南貿工集團公司提供r良好的工作環境;中國機床工具協會超硬材料分會和磨料磨具分會,高壓物理專業委員會、探礦工程專業委員會、晶體生妊與晶體材料專業委員會等及鄭州磨料磨具磨削研究所、長沙礦冶研究院、北京鋼鐵研究總院、北京人工晶體研究所、中國地質大學、中南工業大學、吉林大學,山東大學、石油大學,四川聯合大學,鄭州機械專科學校等單位給予了積極支持和幫助。特別需要提及的是:北京金地超硬材料公司、北京冶鈕部燕郊金剛石工業公司、北京冶金部超硬材料研究所、北京天地東方金剛石技術有限公司、安徽省長江超硬材料集團公司、冶金部華東超硬材料研究所、浙江省杭州高發集團公司、浙江省環天金剛石工業公司、浙江省海寧市金剛石廠、浙江省海寧戰神金剛石廠、江蘇省武進精誠金剛石工具廠、江蘇省南通市德愛華超硬材料公司
冶金部揚州金嗚金剛石有限公司、河南省新邦市電碳廠;河北省香河廣大金剛石有限公司、河北省冀東金剛石制造有限公司、山東省鄒城市益達冶金機電公司、三一集團材料有限公司、湖南核工業飛蝶集團、桂林冶金機械總廠、桂林半夏集團公司等單位在出版資金上給予資助;程麗君等積極為本書出版籌措資金;中國科學院院
士、晶體生長與晶體材料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蔣民華教授和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南工業大學校長何繼善教授在百忙中特為本書作序;陶知恥、嚴文浩等為本書出版做了不少協調工作;本書特約編輯陳天鵬編審、責任編輯趙從旭編審為本書的出版付出了辛勤的勞動,僅向上述單位,個人表示由衷的敬意和感激!
由于水平有限,錯難免,敬請先輩、同仁及廣大讀者批評指正
地址:鄭州市華山路121號,南院47號樓二層北9209室
郵 編:450007
電 話:0371-67667020
傳 真:0371-67651390
網 址:www.idacn.or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