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研究所是首批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國內晶體研究的“龍頭”。記者日前獲悉,自2000年以來,該所研制的碳化硅(SiC)、大尺寸KDP、Ⅲ-Ⅴ族半導體薄膜等十幾項晶體研究...
山東大學晶體材料研究所是首批國家重點實驗室,也是國內晶體研究的“龍頭”。記者日前獲悉,自2000年以來,該所研制的碳化硅(SiC)、大尺寸 KDP、Ⅲ-Ⅴ族半導體薄膜等十幾項晶體研究成果居國內領先水平,這些成果一旦進行產業化生產,將產生非常可觀的市場效益。但由于缺少轉化資金和相關政策的支持,迄今真正實現產業化的卻只有光電子一種。絕大多數成果仍處于“鎖在深閨人未識”的窘境。 該所徐現剛教授花費5年心血,終于在去年上半年拿出了成熟的碳化硅生長加工技術,碳化硅主要用作半導體照明白光和藍光管芯的襯底,目前國內用作這種襯底的是人造藍寶石,與其相比,碳化硅具有高亮度、大功率的優點,雖然成本稍高,但碳化硅代替人造藍寶石是大勢所趨,市場前景非常好。據介紹,在美國,直徑2英寸厚度一毫米的一塊碳化硅,售價為2200美元。徐現剛說,目前國內進行碳化硅研究的還有兩家,誰先進行產業化生產,誰就能搶占市場先機。
此外,像大尺寸KDP、Ⅲ-Ⅴ族半導體薄膜等技術市場前景都很可觀。既然如此,這些成果為何難以產業化呢?
山大科研處有關人員認為,高新技術成果產業化的關鍵是資金。其資金來源主要是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基金、引導資金、風險投資和企業投資,其中前兩項是政府資金,山東高新技術成果轉化基金一年只有一個億,如果按一個項目1000萬計算,全省一年只能扶持10個項目。而江蘇一年是10個億。而據了解,至于政府引導資金,山東幾乎沒有,而北京是兩個億。這種引導資金對風險投資和企業投資往往起著非常關鍵的導向作用。
省高新技術投資公司等我省風險投資企業對這些高新技術成果也表示過投資意向,但最終均無結果。究其原因,省高新技術投資公司副總經理李功臣的說法較有代表性:高新技術成果是高投入、高風險項目,像碳化硅這類項目雖然市場預期較好,但畢竟還屬于種子期,風險較大。相比之下,風險投資公司一般傾向于投資那些市場成長期或規模擴張期的項目,那樣比較穩妥。
至于企業投資,晶體所書記黃柏標的感觸頗深,他說,山東有些企業目光比較短淺,一談就是這些項目一兩年內能帶來多少利潤,這一點誰都不敢打包票,最終沒有談攏。最近有不少南方企業也來談,他們看重的不是短期利潤,也不是某個項目,而是整個晶體材料領域,他們認為,晶體所有這么強大的技術力量,把資金先砸到這兒,早晚有錢賺。這種觀念的不同直接決定了企業對這些成果的投資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