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如何看待經濟轉型(經濟熱點面對面)——訪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首席經濟師范劍平時隔三年,中國經濟增速又一次回到8%以下。毫無疑問,我國已經進入必須轉變...
如何看待經濟轉型(經濟熱點面對面)
——訪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首席經濟師范劍平
時隔三年,中國經濟增速又一次回到8%以下。毫無疑問,我國已經進入必須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時期。加快推進經濟轉型,已成為關系全局的戰略抉擇。
面對復雜的國際國內環境,我們該如何看待經濟轉型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近年來,我國采取了哪些加快推進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在經濟轉型上取得了哪些積極進展?在當前形勢下,如何正確處理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帶著上述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首席經濟師范劍平。
面臨三項緊迫任務,經濟轉型迫在眉睫
“從一定意義上說,經濟減速不全是壞事,它是轉型所必需的推動因素。”范劍平說,經濟轉型,準確地表述應該是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在“十二五”規劃中,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主要包含5個方面的內容,即堅持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把科技進步和創新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支撐;堅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把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重要著力點;堅持把改革開放作為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強大動力。
“當前,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面臨三項緊迫任務:需求結構調整、供給結構調整、生產要素結構調整。” 范劍平指出,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央一再強調,經濟社會發展要從“快字當頭”轉向“好字當頭”,把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堅持在發展中促轉變、在轉變中謀發展,經濟轉型的緊迫性可見一斑。近年來,尤其是國際金融危機以來,通過一系列政策調整,我國的需求結構、供給結構、要素結構都發生了一系列可喜的變化,為經濟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構建擴大內需長效機制,打造需求結構“新循環”
“拉動經濟增長有三駕馬車:投資、消費和出口。加入WTO(世界貿易組織)以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的奧秘,就是讓投資和出口形成了一個良性的國際大循環,拉動了GDP(國內生產總值)增長,增加了財政收入、就業,帶動了城鄉居民收入的增長。”范劍平指出,國際金融危機爆發后,這一增長模式遭遇考驗。
范劍平認為,原因主要有兩個:從國際上看,發達國家經濟放緩,政府債臺高筑,對中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大幅下降;從國內看,由于勞動力成本提升,我國已經不可能像過去那樣依靠廉價商品去搶占國際市場。2009年,我國外貿出口從上年的17.2%驟降為負增長16%。今年7月,我國出口增速再次驟降至1%。這說明,要想讓經濟實現健康、平穩、可持續增長,必須建立一個新的循環——從外需轉向內需,讓投資和消費在國內形成良性循環。換句話說,就是要構建擴大內需的長效機制,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
“在新循環建立的過程中,主要矛盾是消費。”范劍平認為,擴大消費已經成為我國調結構的當務之急。不過,讓人欣慰的是,近年來,國家采取的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健全社會保障體系的政策措施,已經潛移默化地在發生著作用。
范劍平列舉了一組數據。2007年,凈出口占我國GDP的比重達8.9%,2011年,這一比例已經降至2.4%;今年一季度,消費對GDP增長的貢獻率已經超過了50%。上述數據,意味著我國外貿進出口更加平衡,也意味著我國內外需結構調整取得了初步進展。
“如果我們沒有將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轉向內需和投資,歐債危機爆發后,我國經濟很可能會像許多出口導向型國家一樣一蹶不振。”范劍平認為,雖然去年以來,我國經濟也出現了起伏,但是,大體上還是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
提高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多策并舉促消費
擴大內需、拉動消費,一直是我國的國策。然而,經濟學理論認為,收入是消費行為的決定性因素。我們究竟該如何拉動消費呢?
范劍平告訴記者,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GDP的增幅一直快于城鄉居民收入的增幅。為此,“十二五”規劃提出明確的目標,要求城鄉居民收入增長與GDP增長同步。不少專家以為,實現這一目標難度很大。然而,今年上半年,我國GDP增幅為7.8%,城鄉居民收入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9.7%和12.4%,均高于GDP增幅。
“如果‘十二五’期間城鄉居民收入增長都能與GDP同步增長,這將是一個歷史性的變化,它將為擴大消費打下堅實的基礎。”范劍平介紹說,我國已采取了一系列提高居民收入的政策措施。一是確保離退休、低保家庭收入穩定增長,今年名義增速將不低于10%;二是“十二五”期間,城市最低工資標準提升幅度將接近或超過GDP增長;三是為促進企業職工收入增長,發布了城鎮職工分行業工資指導線,“十二五”期間增速也要拉近或超過GDP增長。
拉動消費的第二個著力點是讓老百姓敢于消費。范劍平介紹說,近年來,我國在養老、醫療、教育等三個領域實施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績。截至2011年底,我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為2.8億,全國60%以上的地區建立起新農保、城居保制度,參保人數共計3億多,再加上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人員,目前我國有養老制度保障的總數為6億多。2012年,我國將實現新農保和城居保制度全覆蓋,到“十二五”期末,城鄉養老保險制度將力爭覆蓋8億人以上。
我國在城鄉居民醫療和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大幅提高。2011年底,我國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已超過12.8億,基本實現了“全民醫保”。這標志著我國覆蓋城鄉居民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制度都已建立。為降低居民教育負擔,我國已經實現城鄉義務教育階段學雜費全免。今年,我國針對教育的財政投入將達到4%,真正實現了《教育法》提出的目標。
此外,國家還采取了諸如節能環保汽車、節能家電補貼等政策,同樣在一定時期內較好地起到了拉動消費的作用。
調整供給結構,工業轉型取得積極進展
“供給結構調整的著力點是加強農業基礎地位,提升制造業核心競爭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服務業,促進經濟增長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協同帶動轉變。”范劍平指出,近年來,我國在加強工業企業技術改造、加大自主創新力度、推進企業兼并重組、節能減排淘汰落后、區域協調發展,以及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也取得了積極的進展。
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統計顯示,2011年,前10家鋼鐵、汽車企業產業集中度分別上升到49.2%和87%。“十一五”期間,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6%,單位工業增加值用水量下降36.7%,工業化學需氧量及二氧化硫排放總量分別下降17%和15%;累計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2億噸、煉鋼產能7200萬噸、水泥產能3.5億噸、焦炭1.07億噸、造紙1070萬噸,占全部落后產能的50%左右。“十一五”期間,中西部地區工業增加值占全國工業增加值的比重提高了5.8個百分點。
2010年以來,按照國務院統一部署,相關部門扎實抓好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汽車等7個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工作。“十一五”期間,利用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改造等專項資金渠道,工信部先后實施了11項重大工程,僅2011年安排資金近140億元支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今年以來,工信部牽頭編制的13個涉及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細分領域專項規劃已發布實施。
做好“加減乘除”,處理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
在需求結構、供給結構調整的同時,經濟增長的生產要素結構調整同樣重要。范劍平認為,要素結構調整,就是要把經濟增長對資金、勞動力、資源、環境的依賴,轉變為依賴科技進步、管理創新、勞動力素質的提高以及效率的提升。
“要素結構調整要打破過去的路徑依賴,因而是三個調整中最為艱難的。”范劍平舉例說,目前我國的萬元GDP能耗下降的速度并不是特別理想。經濟高增長,能耗就大幅攀升,經濟增速放緩,能耗才隨之下降。只有加速推進生產要素價格形成機制改革,推動生產要素價格市場化,才能將“看得見的手”與“看不見的手”形成合力,加快生產要素結構調整的步伐。
那么,如何處理好穩增長與調結構的關系呢?范劍平指出,必須看到,經濟轉型不僅是巨大挑戰,還會創造出巨大的需求。他進一步指出,如果將淘汰落后理解為做減法,那么,結構調整創造出的新需求就是做加法,通過技術進步、管理創新帶來的效率提升就是做乘法,而清除阻礙科學發展的種種體制、機制弊端,則可以理解為做除法。
“如果在調結構的過程中,處理好上述‘加減乘除’的關系,用加法、乘法把做減法造成的經濟下降因素抵消掉,我們經濟轉型的步伐就會邁得更穩健。”范劍平說,正確看待當前中國的經濟轉型,一方面要看到各領域轉型的積極進展,另一方面,也要認識到,上述經濟轉型的進展離我國經濟發展的要求還存在差距。尤其是在經濟增長回落的大背景下,既然我們希望調結構與穩增長和諧統一,不愿意走保增長的老路,我們就應該做好短時期內付出增速放緩代價的準備。惟其如此,才能為今后長遠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