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海關總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5月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5859噸,環比下滑19.35%,同比大幅下降25.8%,為2013年以來進口量的最低值。與此同時,國內維持生產的多晶硅企業僅有...
海關總署最新統計數據顯示,今年5月我國多晶硅進口量為5859噸,環比下滑19.35%,同比大幅下降25.8%,為2013年以來進口量的最低值。與此同時,國內維持生產的多晶硅企業僅有5家,開工率僅為企業總數的10%左右。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認為,導致5月份進口多晶硅量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是我國對美、韓及歐盟的多晶硅“雙反”預期度提高,基于對6月份我國“雙反”出臺的預期,為規避制裁,5月多晶硅進口量明顯下滑。
“5月多晶硅進口量大幅下滑,實際原因也可能是下游客戶的訂單減少了。”IMSResearch分析師王潤川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5月份我們公司的組件出口也減少不少,當時大家看不清‘雙反’,歐洲不敢發貨,5月的硅料一般6月要做成組件出口歐洲。”
數據顯示,5月份我國多晶硅進口均價環比微增1.3%至18.24美元/千克,同比下滑32.9%。
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人士表示,目前國外多晶硅傾銷的情況仍在延續,加之我國與美、韓及歐盟“雙反”案件磋商,國內需求疲軟,使得國內多晶硅企業難以走出經營困境,原定于4~5月開工的國內企業也受進口多晶硅價格壓制而取消或延后開工計劃。預計目前已經停產1年以上的企業,復產的難度很大,并有可能被迫退出市場。
據介紹,當前能維持生產的多晶硅企業僅有5家,開工率、開工企業數量僅為總量的10%左右。
“目前多晶硅價格不僅低于國外多晶硅企業生產成本,也低于國內企業的成本,因此國外傾銷依舊,將持續打壓國內市場。”上述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硅業分會人士說。而維持生產的企業,作為國內相對具有競爭力的企業,是為了防止生產系統報廢、避免人才流失從而采取維持生產的權宜措施。
有券商分析師也表示,國內多晶硅企業被迫停產與國外多晶硅廠商低價傾銷有直接關系。特別是在去年多晶硅“雙反”導致多晶硅突擊進口的形勢下,此前勉強維持運轉的不少廠家面對持續走低價格也不得以進入停產行列。
其實早在去年末,商務部決定啟動對來自美國、歐盟和韓國的多晶硅原料進行“雙反”調查,曾一度讓掙扎于生存線上的國內多晶硅行業看到轉機希望,但目前的效果似乎并不理想,國內的多晶硅生產企業大部分仍陷入虧損甚至破產,多晶硅進口突擊傾銷之勢仍舊猖獗。業內人士預計,這一局面在短期內很難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