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現在,我國的實體經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在這一時刻,國家政策的制定和改革需要營造一個更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氛圍,同時要精準施策提前布局。對于中國而言,提升品牌競爭力影響力,...
“現在,我國的實體經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和挑戰。在這一時刻,國家政策的制定和改革需要營造一個更加有利于企業發展的氛圍,同時要精準施策提前布局。對于中國而言,提升品牌競爭力影響力,把品牌建設納入到‘十三五’規劃當中,十分重要而且意義重大。未來中國的崛起并在世界占有一席之地,最終是要依靠品牌和文化的崛起。”日前,在全國兩會上,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民建中央委員、光明食品(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葛俊杰,向中國工業報記者闡述了我國加強建設企業品牌戰略的重要性。他強調,“中國品牌的崛起是與產品質量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不是虛擬的東西。中國品牌崛起的目的,是要讓全世界感受到中國產品背后的中國質量和中國標準,從而帶動中國經濟的整體發展與提高”。
品牌影響力待提升
當前在全球經濟下行壓力之下,生產成本增加、產業利潤降低、虛擬經濟過度膨脹等因素,始終沖擊著各國實體經濟的發展。事實證明,品牌化經營與戰略布局能夠最大限度地降低或者減少外部因素對于企業經營的不利影響。
在葛俊杰看來,品牌是企業產品、質量、技術、服務和信譽等方面的綜合體現,是實現和創造企業價值的核心能力。他指出,隨著經濟全球化的迅速發展,品牌已經成為國家綜合競爭力的重要表現,企業品牌建設已成為搶占國際市場、配置全球資源、帶動本國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手段。
根據世界品牌實驗室最新公布的2015年《世界品牌500強》排行榜,美國第一,占據500強中的228席;英國第二,44席;法國第三,42席;日本第四,37席;中國第五,31席。中國雖然有31個品牌入選,但相對于13億人口大國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中國品牌的地位很不相稱,與排名第一的美國差距很大。
總體而言,我國企業總體規模偏小,核心競爭力不強,缺乏培育自主品牌的動力和能力,品牌研發投入少,品牌保護意識和知識產權觀念淡薄。我國還未形成有利于品牌建設和品牌發展的生態環境。一些地方排斥外來品牌,對包括品牌在內的知識產權保護不夠,阻礙了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限制了品牌企業的發展空間。
企業品牌建設亟待加強
葛俊杰指出,當前我國社會心態浮躁,普遍存在急功近利的思想。部分地方政府和企業片面追求發展速度和規模,主要依賴硬投資(投項目、投設備、投硬件)拉動經濟增長,造成資金盲目投入、重復建設,導致產能過剩。大量低端的、同質化產品充斥市場,惡性低價競爭。而對企業品牌、科技、管理等方面的軟實力建設的關注不夠、投入不足,導致企業核心競爭力不強,大大削弱了我國經濟持續發展能力,產生了一系列矛盾和風險。
企業品牌經營能力不強,品牌保護意識薄弱,品牌資源優勢未充分發揮。部分企業缺乏正確的品牌戰略理念,品牌資源閑置、浪費現象嚴重。據介紹,當前我國一些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在長期發展中培育了許多具有全國影響力的品牌和“中華老字號”品牌,但由于不善于品牌經營,漸漸被市場所遺忘。同時,一些企業在受到假冒仿冒產品不法侵害時,缺乏品牌保護意識和能力,使花費了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培育起來的品牌優勢喪失。還有一些企業海外商標注冊不及時,知名商標被他人搶注的情況屢屢發生。
在國家層面,國家和政府對企業品牌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也不夠。國家和地方政府近年來加大了對企業品牌等知識產權的保護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目前在立法、執法、司法環節上還不到位,加上部分企業品牌保護意識不強,尤其是海外品牌保護形勢嚴峻,我國知名品牌在海外被侵權、被冒用的事件屢有發生。同時,由于在司法程序上主張原告舉證,導致原告維權成本過高,久拖不決最后只能不了了之,擾亂了正常的市場秩序,給企業和國家利益造成了重大損失,不利于整個社會的創新和進步。
此外,制約企業品牌建設的一些重要問題長期未能解決,影響了企業對品牌建設的長期投入。目前,對國有企業的評價機制仍然沿用了以銷售收入、利潤總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等為核心的傳統指標體系,而品牌建設投入和成效難以用傳統和即期的財務指標體系進行衡量,造成國有企業對品牌建設的動力不足。
將品牌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
“當前,中國消費市場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消費、服務甚至是業態都有升級的要求。為此,我們一方面要堅持商業模式的轉型,一方面要有國際化的視野,借用全球化的產業平臺,利用品牌化的發展思路和策略,進行全球制造和全球銷售”,葛俊杰說到。
對于品牌建設,他指出,縱觀中外大國崛起的歷史,普遍遵循著先產業崛起,接著金融崛起,然后品牌文化崛起的過程。品牌和文化競爭是國家競爭的終極形態。正如我們通過蘋果、可口可樂了解美國,通過寶馬、奔馳了解德國,通過豐田、索尼了解日本。未來中國要從世界經濟大國轉化為世界經濟強國,從全球貿易大國轉化為全球貿易強國,需要有一批世界級企業和世界級品牌支撐。
為此,建議國家和政府高度重視品牌建設的戰略意義,將加強中國品牌建設上升到國家戰略,盡快制定、出臺中國品牌建設戰略綱要和指導意見。各地政府要結合本地區企業特點和品牌發展實際,制定具有針對性、操作性的實施計劃,切實推進本地區企業品牌建設。
同時,切實轉變品牌理念,營造有利于品牌建設的生態環境。國家和政府要積極引導企業,轉變以往片面重視硬件投入,忽視軟實力培育的發展理念,真正將品牌建設作為企業持續發展、健康發展的關鍵所在,不斷增強品牌建設意識和品牌建設能力。
國家和各級政府應將品牌建設相關行業及企業,作為現代服務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力建設支持品牌發展的公共服務平臺,大力發展品牌創意機構、品牌中介機構、品牌服務機構、品牌培育機構,積極引進國際知名的品牌建設機構,凝聚社會各方力量,共同營造有利于品牌建設的生態環境。
在知識產權、品牌法治環境方面,建議國家盡快建立、健全品牌保護相關法律法規,加大執法力度,切實保護企業品牌等知識產權,嚴厲打擊各類侵犯品牌商標、侵犯知識產權的不法行為。加大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力度,為品牌產品和企業的發展創造更好的市場環境,進一步加強對企業保護品牌,尤其是開展品牌國際保護的指導和幫助。
葛俊杰指出,品牌建設具有周期長、投入大等特點,培育一個基業長青的品牌,往往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和持續投入,需要企業家的堅持、堅守、專注、專一,需要工匠精神。對于國有企業而言,這一過程更為不易。
他也希望,國家相關部門能盡快制訂科學、系統、全面的國有企業評價體系,將品牌投入納入國有企業全面預算管理體系,將品牌建設列入對國有企業及企業負責人的考核評價指標,鼓勵企業長期投入、持之以恒。
研究出臺鼓勵政策,支持企業建設自有品牌,特別對創新型企業、小微企業、初創企業的品牌建設,在融資、稅收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提高企業開展品牌建設的主動性和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