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船舶制造行業是關系到國防事業和國民經濟運行安全的重要行業,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對船舶行業的政策支持,但受全球經濟持續低谷影響,船舶制造行業正處于歷史周期性底部,短期內仍難有改善。接下...
船舶制造行業是關系到國防事業和國民經濟運行安全的重要行業,近年來我國不斷加強對船舶行業的政策支持,但受全球經濟持續低谷影響,船舶制造行業正處于歷史周期性底部,短期內仍難有改善。接下來將通過幾個問題為大家介紹船舶制造行業的特點。1、船舶行業的運行特點?
船舶制造產業景氣度與國際貿易及全球海運市場發展狀況高度相關,屬于典型的強周期行業,全球經濟爆發的每一次危機都會引起造船行業新接訂單的劇烈波動,行業景氣高點和低谷往往呈現很大落差,且行業低谷會持續較長時間。另外一方面,船舶生產的周期較長,對于成熟船型而言,造船周期通常為12~18個月左右,對于首制船而言,設計上的改進和實驗將可能使得生產周期長達兩年左右,此外船東還可能因現階段航運行情較差要求更晚交船。由此導致船舶行業的周期波動與下游的國際貿易及海運市場走勢呈現明顯的滯后性,而這種滯后性往往會放大供需間的錯配,弱化市場自我調節能力,導致行業呈現更強的波動性。目前船舶行業處于周期性底部,新增訂單需求持續大幅下滑,預計短期內難有明顯改善。
2、船舶行業的競爭格局?
船舶產品,尤其是大型船舶主要用于國際間的海洋貨物運輸,其下游客戶包括全球范圍的船東或投資方;船舶建造工業則會因要素稟賦的比較優勢不同而集中在少數國家,屬于典型的全球性競爭產業。目前,中國船舶行業75%以上的訂單來自海外市場,外向型特征突出。中國已成為全球第一大造船國,但相比韓日及歐洲,中國造船產業整體發展水平仍相對落后,高端產品占比很小,船舶設計、船配尤其是高技術含量船配產品生產能力薄弱,現代化及數字化造船模式的應用水平低,競爭力主要來源于成本優勢。
3、國內船舶行業目前的產能情況?
在前期景氣高峰的帶動下,一方面國有資本加大對行業投入,一方面大量民間資本被吸引而來,行業產能規模快速增加。而在投資高峰期結束后,隨著經營壓力的加大,行業整體投資意愿急劇收縮,行業新增產能幾乎停滯,后在行業政策和市場優勝劣汰雙重作用下,行業處于持續去產能過程中。2013年以來全行業共化解5萬噸以上船舶制造產能超過1,500萬噸,目前中國船舶業產能已在6,500萬噸以下,而2016年1~10月中國造船完工量僅3,041萬噸,行業產能過剩壓力很大。同時,行業新增訂單持續下滑,2014至2016年1~10月全球新增訂單分別為10,975萬噸、9,646萬噸和2,491萬噸,從長期來看船舶行業新增訂單需求是由全球海運貿易量增長及船隊運力平衡決定的,目前三大傳統市場均存在不同程度的運力過剩;而短期看,由于船舶具有一定的泛金融投資屬性,因而存在一部分“低價抄底”的投機性需求,雖然目前船價已處于近年來最低水平,但考慮到航運業景氣度短期內不會明顯改善,船價存在進一步下探的可能,投機性需求對新增訂單需求提振作用有限。在長短期需求因素疊加、供給端產能嚴重過剩的背景下,預計行業未來仍將維持訂單式驅動,且短期新增訂單仍將保持低位,中長期需求增速也將維持在較低水平。
4、船舶企業的財務特點?
船舶產品生產周期較長,銷售一般要求按照合同進度分期付款,通常為10~30%不等的預付款,而隨著船東經營狀況惡化以及船廠競爭激烈,行業平均預付款比例已下滑至10%左右。在收入確定方式上,由于采用完工百分比法確定收入,該收入確定方式和分期付款方式造成船舶類企業收入與現金流不匹配、階段性現金流緊張的問題,在行業低谷下游船東付款能力下降時顯的尤為突出。在較低的預付款比例下,船舶企業需墊付的營運資金較多,且盈利空間有限(目前毛利率僅為在8%~9%左右)、自身造血能力不足,資金周轉嚴重依賴外部融資,目前船舶發債企業整體債務負擔在所有行業中處于較高水平。
5、船舶行業的政策支持?
船舶制造行業一方面為海上運輸、海洋資源開發制造生產工具,另一方面是海軍裝備的主要提供者,是關系到國防事業和國民經濟運行安全的重要行業。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造船產業的扶持和整治力度,陸續出臺相關政策以提升船舶行業技術水平、規范船舶行業競爭秩序、淘汰行業無效產能,及改善船舶行業投資結構、解決融資困難等問題。有政府股東背景、規模市場地位突出、經營策略穩健的優勢企業可獲得的政策支持程度較高,而股東實力較弱、技術水平偏低、經營財務策略激進的企業則陸續面臨經營財務困境而逐漸被市場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