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
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中國制造要爬坡過坎,離不開穩定而持續的政策支持,也離不開近年廣受熱議的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而在一些地區,一些有用的經驗已在實踐中顯現。
“杭州的絲綢很有名,但最貴的絲綢在法國;海寧的皮革很有名,但附加值遠低于意大利知名皮革產品;嵊州是全世界最大的領帶生產基地,但單條領帶的價格遠不及歐美知名品牌。”民進中央經濟委員會副主任周德文常年研究中小企業問題,一次在紐約出差時,他看到一個國內很知名的溫州皮鞋品牌,專賣店開在很低端的跳蚤市場,更給了他很大刺激。
在周德文看來,中國早已是世界第一制造大國,但制造業大而不強,存在諸多問題。
2018年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全面開展質量提升行動,推進與國際先進水平對標達標,弘揚工匠精神,來一場中國制造的品質革命。
制造業的發展之路從來道阻且長,面對新形勢新要求,中國制造如何爬坡過坎,完成這場品質革命?
穩定而持續的政策支持
中國企業的發展環境與條件已經發生重大變化。
從綜合成本來看,中國制造成本正在變高,資源環境的約束趨嚴,從國際競爭角度來看,優勢微小。另一方面,品質革命對應的是消費升級,城鄉居民對制造業產品的要求,正從價廉物美轉向高性價比,這給中國制造業提出了新挑戰。
在浙江省工業和信息化研究院院長蘭建平看來,一國制造業技術水平的高低,是衡量該國工業水平的參照,中國是制造業大國,但由于缺乏部分核心技術,還難稱制造業強國。
而要完成從制造業大國到制造業強國這一迭代,需要穩定而持續的政策支持。
2015年5月,國務院印發了《中國制造2025》,提出了三個十年“三步走”的戰略目標,明確了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
是年6月24日,國家制造強國建設領導小組成立,統籌協調國家制造強國建設全局性工作。
近年,決策層發布了一系列關于建設制造業強國戰略的文件,如2016年發布的《質量發展綱要(2011-2020年)》,提出到2020年,建設質量強國取得明顯成效,要形成一批擁有國際知名品牌和核心競爭力的優勢企業,形成一批品牌形象突出、服務平臺完備、質量水平一流的現代企業和產業集群,基本建成食品質量安全和重點產品質量檢測體系。
2017年11月,工信部等十六部委聯合發文要求進一步激發民間投資活力,引導民營制造業企業轉型升級,加快制造強國建設。
一些大動作已經顯現。由國務院批準設立的先進制造產業投資基金,首期規模200億元,任務是進行重點行業技術升級優化。
另一只基金——國家集成電路產業投資基金擁有千億元的可支配資金;同樣由國務院批準的新興產業創業投資引導基金,有400億元用于扶持新秀企業。
2017年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在2018年工作的總體安排中也對制造業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
一些省份亦提出了具體目標,如浙江省2018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2018年要新增500個“浙江制造”標準,“品字標”企業達到500家。
工匠精神不是喊口號就行
完成品質革命,離不開近年一再強調的企業家精神和工匠精神。這場革命當中,企業居于主體地位。
在巨星科技位于杭州江干區九堡的產品展廳里,擺放著各式旋具、錘頭、扳手、老虎鉗等手工具和手持式電動工具,這些產品已進入一百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市場。
這是亞洲最大、全球第四的手工具企業,產品還涉及叉車、機器人、激光測量。3月中旬,董事長仇建平剛從歐洲出差回來——他去考察當地的手工具市場。
這家民營企業1992年開始做手工具,二十多年過去后,這里有了專業的工業設計中心,主要從事五金工具、智能裝備及機器人等領域的產品設計,研發的物流機器人也已跨出國門。其發展軌跡,正伴隨著中國制造的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迫切需要提升產品品質,極度需要工匠精神。”周德文說,“德國很多百年工業家族,有著共同特質,對每件產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其折射的是現代化大生產時代的工匠精神。”
2017年9月,國務院發布了開展質量提升行動的指導意見,明確提高供給質量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全面提高產品和服務質量是提升供給體系的中心任務。
周德文稱,當政府以工匠精神謀劃和推動“放管服”改革,創造和守護良好的市場環境,有效降低制度性成本,企業方能以工匠精神專注于產品,品質革命方能漸成大觀。
“工匠精神不是短期內可以移植的,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內涵,需要在很多方面長期下功夫,不只是提概念、喊口號就行,需要一大批企業、企業主和技術工人長期堅持踏踏實實地發展,才可能取得成效。”周德文說。
KPI考核變革倒逼企業升級
在周德文看來,產品革命仰賴技術研發,目前廣大中小企業應將生產自動化與工藝緊密結合,進行自動化改造,降低用工成本、提高產品質量和經濟效益作為重點;部分大型企業還應探索建立數字化的智能工廠。
然而制造企業身處轉型過程,無論自動化改造還是建立智能工廠,都意味著資金投入。為鼓勵企業積極投入智能改造,在國家層面,工信部正在加緊推進首批中國制造2025國家級示范區創建。目前,全國多個城市都在爭相申請該國家級示范區。
在地方層面,一些新的嘗試也已出現,比如浙江、江蘇等省都在開展一項名為培育“隱形冠軍”的工作,意在提升發展質量和水平,形成中國制造新的競爭優勢。
浙江還在推進另一項名為“畝均論英雄”的改革。所謂“畝均論英雄”,是改變對地方、企業、園區的考核方法與指標,不唯GDP、工業增加值數量論,引導企業提質增效,推動經濟發展的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和動力變革。
在蘭建平看來,“畝均論英雄”是在倒逼品質不高的企業,加快通過轉型升級、騰籠換鳥的途徑尋找發展新路徑,這種新型的類KPI考核方式,會促使企業高質量發展。
全國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發展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劉世錦接受南方周末采訪時亦提及該項改革,認為“這套機制能有效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推動單位土地面積上的產業結構升級和附加價值提升”。
此外,周德文認為,推進品質革命,“還需強監管,建立企業黑名單、懲罰性巨額賠償等制度,完善知識產權保護措施”等一系列政策配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