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手機逐漸賣不動了,連續五個季度的下滑讓智能手機市場急切地盼望“春天”的到來,作為頭部手機廠商,試水新的工藝以及新的形態成為行業的共識。在春季首戰的布局中,折疊屏成為了手機行業中爭議最多的詞匯。
可以看到,在MWC(世界移動通信大會)中,包括三星、摩托羅拉、華為、OPPO在內的手機廠商均把折疊屏作為主要賣點,并將其作為5G手機的“沖鋒軍”,而小米、vivo、努比亞、LG等廠商也推出了相關概念產品,此前深圳柔宇科技也正式發布了折疊手機FlexPai柔派。
整個手機行業都在蓄勢待發,各廠家都在積極卡位,相關公司OLED概念股自2月起一路上漲。
另一方面,受制于工藝挑戰以及良率爬坡緩慢等因素,產業界對折疊屏手機的質疑聲一直沒有縮小,消費者認可程度也成為行業中爭議的焦點。
技術| 折疊屏的爭議與難題
手機屏幕一向是手機廠商吸引消費者目光的重點之一,在經歷了最新一波的全面屏幕變革后,目前主流旗艦機種的屏幕占比普遍已在80%以上,因此可提升的空間十分有限,加上機身尺寸也達到便攜性和可操作性的極限。為了刺激手機銷售,從幾年前開始,柔性屏研發就已經出現在各大廠商的實驗室中。
柔性屏幕指的是柔性OLED。相較于傳統屏幕,柔性屏幕優勢明顯,不僅在體積上更加輕薄,功耗上也低于原有器件,有助于提升設備的續航能力,同時基于其可彎曲、柔韌性佳的特性,其耐用程度也大大高于以往屏幕,降低設備意外損傷的概率。
與液晶屏相比,柔性屏也有明顯優勢,首先柔性屏都是屏幕自發光技術,不需要背光源,在畫質、能耗方面比液晶屏有較大的優勢。其次,柔性屏有形態優勢,目前柔性屏正在從曲面升級到折疊,柔性屏可以多面折疊,甚至卷曲。形態更自由,并且有更多應用場景。液晶屏只能做平面產品,形態上可創意的空間很小。再者,自發光屏幕的功能集成性好于液晶屏,目前看兼容屏下指紋有很強的技術優勢。
因此柔性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柔性屏幕若能成功量產,不僅重大利好于新一代高端智能手機的制造,也因其低功耗、可彎曲的特性將對可穿戴式設備的應用帶來深遠的影響,未來柔性屏幕將隨著個人智能終端的不斷滲透而廣泛應用。
從目前的產品落地情況來看,手機廠商對折疊屏的技術依然有較大疑慮。在解決究竟能給用戶帶來交互上或者體驗上的提升問題之前,折疊屏到底有多大的價值?
對于技術的挑戰,群智咨詢總經理李亞琴表示,目前手機廠商的組裝難度不大,主要是屏幕供應商要解決的技術難題很多。
屏幕供應商最大的技術難題在于柔性觸控技術,柔性顯示面板的良率也比較低,柔性觸控技術和材料的可靠性、良率也很低,且供應量非常少。目前韓國廠商在屏幕上的優勢比較明顯,三星從2000年左右開發自發光OLED技術,其柔性面板本身也已經生產了三四年的時間。
事實上早在2017年,夏普手機準備推出折疊機時,預研了半年,便遇到了較大挑戰,在轉軸上不敢冒險,可靠性上又找不到合適的解決方案。此外,現在手機TP鍍膜是ITO膜,是不耐折疊的,很容易碎和有裂痕。
上述技術原因導致折疊屏手機的成本很高,基本是萬元起步,如2月23日華為在2019年MWC上正式發布了5G折疊屏手機HUAWEI Mate X,起售價2299歐元(折合人民幣17000元)。
市場| 卡位布局階段概念股漲停
折疊屏的出現讓人們眼前一亮,但對于市場來說,究竟是偽需求還是真趨勢?
與目前市場上的全面屏相比,折疊屏在屏幕上的提升更進一步,對于影音游戲乃至沉浸感來說,消費者的感知將會更加明顯。智能手機或許能夠帶來超出傳統書籍和電紙書的閱讀體驗:比如在書中插入動畫、視頻等,讓閱讀更加直觀。同時,這也為網頁版式的紙質報刊化模擬提供了思路。
折疊產品的推出或將真正打開柔性屏市場需求空間,其所占空間小、攜帶便利等優勢有望帶動市場增量需求,而柔性顯示驅動IC、FPC、Cover材料等模組配套等成本隨著供應鏈成熟仍具備下降空間,柔性顯示長期滲透趨勢是值得看好的。
柔性屏的形態趨于成熟以后,應用場景會大幅增加。但縱觀全球手機屏的技術潮流,折疊屏的全面爆發節點或許還沒有到來。
調研機構WitsView認為,在產品形態需要持續調整、非三星的柔性AMOLED產能與技術尚未完全到位,加上消費者真實需求未明的狀態下,折疊式手機初期的需求不會太高。預計最快要到2019年下半年或2020年后,隨著更多廠商愿意嘗試推出產品,并得到市場更多的反饋后,才有機會逐步提升市場規模。目前來看,2019年其滲透率僅占智能手機市場的0.1%,到2021年將突破1%,達1.5%。
對于現階段的頭部企業來說,更多的還是做“卡位”的布局。隨著柔性屏市場爆發,除了已經投入折疊手機研發的頭部企業之外,產業鏈相關公司也將迎來機遇。
數據顯示,自2月1日起,OLED板塊就已經開始啟動,數十支柔性屏、OLED概念股先后漲停,板塊市值早已超過千億元。其中值得關注的國內相關產業概念股包括廣百股份(002187.SZ)、飛天誠信300386.SZ、景旺電子603228.SH、華映科技(000536.SZ)、精測電子(300567.SZ)、中穎電子(300327.SZ)、光韻達(300227.SZ)、蘇大維格(300331.SZ)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