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莫開偉系中國知名財經作家 中國地方金融研究院研究員
為深化利率市場化改革,提高利率傳導效率,推動降低實體經濟融資成本,央行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大致內容是從8月20日起,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于每月20日9時30分公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按公開市場操作利率加點形成的方式,向全國銀行間同業拆借中心報價;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報價行類型由10家擴大至18家;將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由原有1年期一個期限品種擴大至1年期和5年期以上兩個期限品種;新發放的貸款中主要參考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定價,存量貸款的利率仍按原合同約定執行;將指導市場利率定價自律機制加強對貸款市場報價利率的監督管理,對報價行的報價質量進行考核,督促各銀行運用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定價,嚴肅處理銀行協同設定貸款利率隱性下限等擾亂市場秩序的違規行為。
央行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引發金融業界及全社會廣泛反響,總體評價偏向正面,對于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形成機制持積極肯定的態度,認為在當前推進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非常有必要。
當然,也有不少人不明白央行為何不早不遲,正當此時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為何不采取直接降低貸款基準利率的做法讓效果來得更直接?其實,央行決定推出這一機制,背后是有深刻原因的。在筆者看來,應主要有兩方面重要因素推動央行做出這一貸款利率改革舉措。
其一,存款利率與貸款利率改革配套的需要。目前存款利率改革已走在前面,央行已取消存款利率浮動上限,基準利率對商業銀行而言只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在決定存款利率上,商業銀行已擁有了較大的主動權,基本擺脫原來央行確定的基準存款利率的羈絆,實現較為靈活調整的目標。但存款利率涉及面相對較差,主要是我國存款人大都為分散的小數量型儲戶,在話語權上處于相對弱勢。因此,當初擔心存款利率上浮上限放開會加劇存款利率大幅上升的擔憂是多余的,銀行為了自身的經營利益,不會無原則地提高存款利率爭搶存款而加大負債端的成本,而是出于經營盈利考慮會想法抑制存款利率的過度過快上升,銀行存款利率總體上浮幅度不大,都在各銀行機構經營成本可接受的范圍內。
而貸款利率顯然就沒有這么輕松,它直接關系到銀行的經營效益與企業與居民對貸款成本承認能力,而且在貸款利率上,銀行與央行、與企業及居民之間的利益博弈相當嚴重,他們會想方設法規避央行監管,大幅上浮貸款利率擴大存貸款利差而賺取大量的利差收益,而貸款利率上浮過高又必然會加大企業及居民貸款成本負擔,這就是我國實體企業尤其是中小微實體企業融資貴問題始終難以得到有效解決的根本問題。
由此,目前我國央行在貸款利率上、下限雖已放開,但仍然保留了存貸款基準利率,存在貸款基準利率和市場利率并存的“利率雙軌”問題,這種雙軌貸款利率機制,與存款利率市場化極不配套,貸款利率市場化已是大勢所趨和在所難免之事了。
其二,是化解我國當前經濟與金融危局的需要。目前我國經濟處于持續下行之中,實體企業經營不景氣,融資難、融資貴始終是一大“攔路虎”,加上中美貿易摩擦不僅沒有得到緩解,而且還呈進一步惡化趨勢,這對我國外貿出口企業而言更是雪上加霜。在這種客觀經濟環境下,需要央行更加通過積極的貨幣政策來刺激經濟發展,來減輕企業負擔。而央行再也不能總依靠降準、降息這些“殺傷力”強、震蕩劇烈大的強刺激貨幣政策,尤其不能搞大水漫灌強刺激,否則會引發通貨膨脹,只能適得其反。由此,在這種金融經濟陷入多面困難狀態下,央行想到了通過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來改善企業貸款利率環境,降低企業信貸融資負擔來達到刺激企業恢復生機之目的。可見,這也是一著比較巧妙的、高超的貨幣政策操作棋局,無疑對我國實體企釋放了重大政策利好,其作用并不比降準、降息引發的推動效應弱。
總之,央行決定改革完善貸款市場報價利率(LPR)形成機制,其實推動了貸款利率向市場化再近了一步;而且在當前全球央行降息的大背景下,央行通過這種既可降低企業貸款利率水平負擔而又不想全面降息導致大量資金向房地產領域集中,實是一種巧妙的、變相的降息,體現了央行的良苦用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