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舉行7月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主題為“科技助力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生態環境部科技與財務司司長鄒首民出席發布會,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會議。
鄒首民表示,生態環境部自2007年開始每年發布《國家先進污染防治技術目錄》,已發布1173項先進技術;建設國家生態環境科技成果轉化綜合服務平臺,已匯集4500多項技術;舉辦系列成果推介活動;向全國派出99個專家團隊,從多個方面指導地方和企業選用先進可行可靠的技術。“十三五”期間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取得積極進展,重大科研項目推進有序,科技體制改革進展順利,科技成果轉化取得一定成效,創新科研組織實施機制,在水環境、大氣環境、土壤環境、生態保護、固廢、環境基準等領域取得一批重要科研成果。
在談及科技治污方面取得的成績時,鄒首民表示,隨著科學的發展,我國對環境問題形成的原因和內在變化規律的認識和把握更加清晰和準確,一些關鍵技術的研發突破,使傳統重污染行業實現產能提升和污染減排“雙贏”,促進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更加協調。中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鋼鐵全流程超低排放技術體系。焦化行業廢水強化處理集成技術突破,累計實現節水和廢水回用1.1億噸,直接惠及企業產值超過1500億元/年。”
在統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的各項工作中,生態環境科技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生態環境廣大科技工作者為疫情嚴重地區提供廢水應急處理裝置和廢水應急監測、飲用水安全保障等設備,改造醫療垃圾應急處理技術與裝置,編制一批相關技術指南、手冊和科普知識,并搭建環境治理需求方和技術持有方供需對接與咨詢幫扶渠道,為疫情防控提供了科技支撐。”鄒首民介紹。
關于“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方面的部署,鄒首民表示,“十四五”生態環境科技工作將建立健全生態環境質量改善、風險防控、智慧監管技術支撐體系和激發創新活力提升創新效能的能力支撐體系4個支撐體系。部署開展前沿基礎研究、方法體系研究、技術集成與應用示范研究,加強關鍵核心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創新平臺建設與布局優化、人才隊伍與學科建設,大力推進科研成果轉化應用等6大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