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片缺貨現象正在影響眾多硬件產品的生產,大到汽車,電腦、服務器,小到每個充電器,甚至藍牙耳機。
相比消費電子行業,汽車與工業電子在芯片出貨量中占比不大,數量、型號固定,對生產工藝要求不高,成交量和價格都比較穩定,通常并不容易出現缺貨現象。但自去年12月初以來,大眾汽車因芯片供應不足造成短期停產,引發外界廣泛關注。盡管市場各方回應稱“缺芯”不是普遍現象,但有車企承認,特定汽車電子元件芯片斷供,將導致一些汽車生產面臨中斷。
安森美半導體公司戰略、營銷及方案工程高級副總裁David Somo告訴界面新聞記者,其內部制造網絡2020年前三季度的產能利用率大概在70%左右。目前安森美正擴大產能,以滿足不斷增長的客戶需求。安森美是全球排名前十的模擬半導體公司,其產品主要應用在汽車電子、通信、工業等領域。
突然增長的需求,可能是導致汽車芯片缺貨的原因之一。
“從全行業來看,訂單生產的前導時間問題是一個挑戰。”David Somo表示,“有的時候(生產)難以跟上客戶需求的增長,比如從前端的制造到后端的封測,整個生產周期大約需要10周左右。如果出現需求激增,會導致工廠的訂單積壓,使得新的生產周轉時間進一步延長。”
TrendForce集邦咨詢提供的數據顯示,隨著全球消費市場需求逐漸回溫,2020年第四季度,各大車廠與產業鏈回補庫存,進而帶動車用半導體需求上揚,預計2020年全球車用芯片產值可達186.7億美元,2021年產值將達到210億美元,年增長12.5%,2021年全球汽車出貨量有望達8350萬輛。
除汽車產業外,PC、平板電腦等消費電子的產品需求也在疫情緩和后迅速復蘇。市場調研機構IDC稱,2020年中國PC市場將增長10.7%,這也是該市場連續8年負增長之后首次回正。不過,IDC同期警告稱,依然存在諸多不確定因素,如疫情控制、配件缺貨等。
以消費電子中最受游戲玩家關注的顯卡為例,核心GPU廠商正經歷“幸福的煩惱”。英偉達在發布新一代GPU過后三個月,顯卡供應量遲遲未能滿足需求,造成玩家搶購局面,商家待價而沽的消息不時充斥市場。英偉達CEO黃仁勛預計,顯卡缺貨問題將在今年一季度得到緩解。
芯謀研究的首席分析師顧文軍則指出,雖然整個消費電子產品的出貨量沒有增加太多,但是單個電子產品的芯片量有所增加,造成需求增長。以5G手機為例,在電源管理芯片、射頻器件等用量上,5G手機是4G的2-3倍。
此外,手機終端廠商囤貨、部分企業搶產能,疊加疫情導致的供給制約,共同造成芯片缺貨現象。不僅華為一度在芯片市場上大規模掃貨,小米、OPPO、vivo等國內廠商為爭奪華為空出的市場份額,亦開始大量囤貨。
但更核心的原因集中在晶圓制造環節上。在圓形硅片上刻蝕出集成電路后的晶圓,經封裝后可被切割成數百個芯片。當下,用于生產八寸晶圓的MCU、顯示驅動芯片、電源管理芯片、AP(應用處理器)、鏡頭芯片紛紛缺貨,帶動了上游的漲價。
臺積電、三星、中芯國際等都擁有晶圓制造廠。有消息稱,臺積電已經取消了針對大客戶的優惠,今后購買晶圓將不再享受任何折扣,相當于變相漲價。另一大代工廠聯電在調漲八寸晶圓芯片代工價格后,1月5日又證實,近期將調升12寸晶圓代工報價。這也意味著,這一波晶圓代工漲價潮正從八寸蔓延至12寸產線。
David Somo表示,當前整個半導體行業都依賴于供應商增產,但前期產能不足,影響了對下游的供應。“只有他們的原料供應量增加,恢復生產,才能使我們有更好的條件去滿足客戶的需求。”
面對全球市場需求的暴增,半導體供應商也在加大投資擴產。《日本經濟新聞》預計,2020年三星電子、臺積電、英特爾三大巨頭的合計設備投資額同比增加13%。不過,雖然各晶圓廠商都采取增產措施,但考慮到半導體元器件從投入材料到完成產品需要3個月以上,短期內難以增加產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