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的科學價值和應用前景逐漸被人們所認識,納米科學技術被認為是21世紀三大科技之一,一種非常普遍的觀點認為,信息和生命科學技術能夠進一步發展的共同基礎是納米科學技術。
通俗地說,納米材料一方面可以被當作一種超分子,充分地展現出量子效應;而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當一種非常細小的宏觀物質,以致于表現出前所未有的特性。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集中體現了小尺寸,復雜構型,高集成度和強相互作用以及高比表面積等現代科學技術發展的特點,其中最應該指出的是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將量子力學效應工程化或技術化的最好場合之一。因此,納米技術會將人類帶入一個奇跡層也不窮的時代。
正如上所述,納米技術和納米材料是一門嶄新的技術,特別是在其應用中常常遇到對我們來講的一些新的名詞述語,為了初步了解其中一些常見名詞術語,本文以問答的方式做了如下闡述:
1:何謂納米?
納米(nanometer),是一個長度單位,簡寫為nm。
1nm=10—3μm=10-9m.在原子物理中還使用作單位(?),1?=10-10m,所以1nm=1?。氫原子的直徑為1?,所以1nm等于10個氫原子一個挨一個排起來的長度。由此可知納米是一個極小的尺寸,但它又代表人們認識上的一個新的層次,從微米進入到納米。
2.何謂超微粒子
超微粒子是指超越常規制粉手段所獲得的微粒。因此1nm可做為超微粒的上限,所籠統地說超微粒在1~1000nm之間(小于1μm)。大于1μm就是通常說的微粉,小于1nm的粒子稱為原子簇。通過研究發現超微粒子的特殊性質主要取決于它的表面效應,尺寸效應和量子效應。
3.何謂納米微粒?
納米微料理指顆粒尺寸為納米量級的超細微料,它的尺度大于原子簇(cluster),小于通常的微粉。通常,僅把包含幾個到數百個原子或尺度小1nm的粒子稱為簇,它是介于單個原子與固態之間的原子集合體。納米微粒一般在1~1000nm之間,也有人把超微粒范圍劃為1~1000nm。納米微粒的尺寸為紅血球和細菌的幾分之一,與病毒大小相當或略小些,這樣小的物體只能用高倍的電子顯微鏡進行觀察。日本名古屋大學上田良仁給納米微粒下了一個定義:用電子顯微鏡(TEM)能看到的微粒稱為納米微粒。
4.納米技術指的是什么?
納米科技是研究尺寸由0.1~100nm之間的物質組成的體系的運動規律和相互作用以及可能的實際應用中的技術問題的科學技術。它的內容是在納米尺寸范圍內認識和改造自然,通過直接操縱和安排原子,分子而創造新物質。
5.納米技術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納米技術主要包括:(1)納米體系物理學;(2)納米化學;(3)納米材料學;(4)納米生物學;(5)納米電子學;(6)納米加工學;(7)納米力學。這7個部分是相對獨立的。
6.如果按維數,納米材料的基本單元可以分為幾類?
按按維數可分為三類:其一,零維,指在空間三維尺度均在納米尺度,如納米尺度顆粒,原子團簇等;其二,一維,指在空間有兩維處于納米尺度,如納米絲,納米棒,納米管等;其三,二維,指在三維空間中有一維在納米尺度,如超薄膜,多層膜,超晶格等。
7.納米結構材料具有哪些結構特點?
從廣義上來說合成納米結構具有下列結構特點:一是,原子疇(晶?;蛳啵┏叽缧∮?00nm;二是,很大比例的原子處于晶界環境;三是,各疇之間存在相互作用。
8.何謂表面效應?
表面效應是指納米粒子的表面原子數與總原子數之比隨著納米粒子尺寸的減小而大幅地增加,粒子的表面能及表面張力也隨著增加,從而引超的納米粒子性質的變化。對直徑大于100nm的顆粒,表面效應可忽略不計,當直徑小于10nm時其表面原子數激增,超微粒子的比表面積總和可達100㎡/g。
9.何謂小尺寸效應?
當超微顆粒尺寸不斷減小,在一定條件下,會引起材料宏觀物理,化學性質上的變化,稱為小尺寸效應。
10.何謂量子效應?
量子效應是指粒子尺寸下降到某一值時,金屬費米能級附近的電子能級由準連續變為離散的現象,納米半導體微粒存在未被占據的最低的分子軌道能級,同時,能隙變寬。
11.為什么納米顆粒表面要改性其目的何在?
納米顆粒表面改性的研究不僅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而且具有更重的實用價值。改性的目的一般在于以下幾個方面:(1)改善或改變納米顆粒的分散性;(2)提高納米顆粒表面活性;(3)使納米顆粒表面獲得新的物理,化學,機械性能及新的功能。
12.納米顆粒為什么易于團聚?
由于納米顆粒具有的小尺寸效應,即比表面大,表面能高,使得納米顆粒在空氣中和液體介質中發生團聚。
13.引起納米顆粒團聚的原因有哪些?
引起納米顆粒團聚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方面:(1)納米顆粒表面靜電荷引力;(2)納米顆粒的高表面能;(3)納米顆粒間的范德華力;(4)納米顆粒表面的氫鍵及其它化學鍵作用。
14.何謂納米顆粒的軟團聚和硬團聚?
納米顆粒在空氣中的團聚狀態主要是軟團聚和硬團聚。硬團聚是由于顆粒間的范德華和庫侖力以及化學鍵合作用力等多種作用力引起,另外與顆粒的制備工藝及控制過程也有關系;軟團聚主要由顆粒間范德華力和庫侖力所導致。這兩種團聚狀在顆粒間普遍存在,其中;軟團聚可以通過一般的化學作用或機械作用來消除。而硬團聚由于顆粒間結合緊密,只通過一般的化學作用是不夠的,必須采用大功率的超聲波或高能機械相結合的方法獲得理想效果。
15.通過怎樣的途徑可改善納米顆粒在液相中分散的穩定性?
在一定條件范圍內,為提高納米顆料在液相中的分散性與穩定性,可以采取以下幾個途徑:(1)通過改變分散相及分散介質的性質來調整Hamaker常數,該常數的變小可以使顆粒間的吸引能下降,有利于納米顆粒的分散;(2)調整電解質及定位離子濃度,促使雙電層厚度及納米顆粒表面勢能增加,加大納米顆粒間的排斥力;(3)選用吸附力強的聚合物和聚合物親和大的分散介質,增大納米顆粒間的排斥能,降低其吸引能。
16.選用分散劑時都應考慮哪些準則?
選用分散劑時,應該考慮以下準則:(1)在一定條件下,盡量選用能提高顆粒能量勢壘的分散劑,以增大顆粒間的斥力,使顆粒充分分散;(2)對于氧化物和氫氧化物及含有氧化基團的顆粒,在選用分散劑時應注意體系pH值對顆粒分散性的影響,根據pH值的范圍來確定合適的分散劑;(3)在顆粒勢壘很低的情況下,依靠加入能提高顆料間能量勢壘的分散劑進行分散是不行的,應考慮使用高分子分散劑或非離子型分散劑,利用位阻效應,實現顆粒的均勻分散和穩定性;(4)盡量選用用量小,分散性能高的分散的分散劑,這樣既可以減少后續處理量;(5)當一分散劑無法達到理想的分散效應時,可以用復配分散劑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