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0年由于中國的工資和生產成本持續上漲,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中國大量遷移的趨勢已經放緩,直接外資流入正在向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轉移。與此相對地,東盟國家...
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2010年由于中國的工資和生產成本持續上漲,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向中國大量遷移的趨勢已經放緩,直接外資流入正在向高技術產業和服務業轉移。與此相對地,東盟國家的直接外資流入量則翻了一番以上,達到790億美元。所以我們需要對世界經濟的新趨勢有一個充分的認識,結合中國自身產業發展的國情,形成自己產業發展的思路和戰略。
從美國次貸危機和歐美主權債務危機以前發達國家以及中國產業結構調整的思路來看,主要是從低端技術產業向高端技術產業調整;從實體經濟向虛擬如資本運營、房地產業等經濟調整;從勞動密集型產業向資本密集型和技術密集型產業調整;發達國家從制造業向服務業調整,從傳統服務業向金融等現代服務業調整;從小企業向做大做強調整。
一、世界經濟發展的新趨勢
歐美債務危機,使國際經濟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從未來五到十年的中長期經濟發展看,由于產業空心化、福利過度、借債消費、負債率高導致國家財政困難甚至瀕臨破產,所以這兩個區域的財政支出將出現緊縮,經濟增長的速度將明顯下降,福利將會減少,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將停滯甚至下降。由于勞動力成本下降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同時國內緊縮和福利下降將引起消費需求的減少,又會促使這些國家的一些產業進一步向發展中國家轉移。與此同時,歐美債務也使歐美地區企業的盈利和籌資能力下降,因此,資金短缺、銀根收緊,歐美產業繼續向發展中國家轉移的能力可能會減弱。
我們來分析一下,發達國家中的美國,由于科技實力和美元的主導地位,其經濟的支撐力,要比歐洲強一些。但是,隨著亞太經濟的成長,發展中國家貿易量的增加,以及人民幣的逐步國際化,如果歐元穩定住并形成競爭格局,美國的美元經濟也將趨弱;由于沒有成本優勢,美國制造業的振興是一個比較困難的過程,中小企業的發展也較為艱難,只有進一步的重大的科技進步,才是美國未來經濟成長的推動力。
發達國家中的日本,其經濟從1980年日美在紐約簽訂的廣場協議、美國壓日元升值以來,經濟長期陷入低迷狀態。經歷日本核危機,歐美債務危機對日本出口的影響,及其國內人口負增長和老齡化、產業空心化、私人投資不振,中小企業發展不景氣、結構性失業嚴重,而且日元對美元還存在著升值壓力等一系列的問題,日本未來的經濟發展前景并不被看好。
而中國、印度、巴西和南非等新興國家以及亞太、非洲等,將是經濟持續成長的地區。這主要體現在:1.中國、印度以及南亞和非洲的城市化,將形成巨大的投資和消費需求,是推動全球經濟增長的強勁動力;2.以上地區勞動力等成本比發達國家地區便宜,產品在國際市場上有著較強的競爭力;3.巨大的成長中的投資與消費市場,對全球投資和產業有著強勁的吸引力;4.中國、印度和南亞的許多國家,經過幾十年教育的發展,人力資本得到積累,質量也得到提升,而且在人力資本規模上明顯占有優勢;5.中國等國家,中小企業在數量上還明顯發展不足,說明在這方面還有著十分廣闊的發展空間,如果體制理順、政策到位,中小企業的長足發展,將會推動經濟強勁增長;6.中印等國家,不僅存在著制造業低成本的優勢,也存在著研發低成本的優勢,而且發展中國家的科學家和研發人員,要比發達國家更勤勞、更具有獻身精神;7.像中國和印度這樣的人口大國,有著投資和消費的規模經濟優勢,產業在這樣的國家中發展,其銷售量和產業配套,都有巨大的經濟需求空間和回旋余地。因此,中國產業發展的前景,還是十分廣闊的。
由此,歐美地區經濟的下行和亞太地區經濟的上行趨勢,對于中國的經濟發展,包括中國產業的發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機遇期。從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和2008年年底的美國“次貸”危機看,上述期間中國經濟在交通電力基礎設施、工業體系建設等方面都上了一個臺階,經濟發展在世界經濟中的位次也在前移。這次歐美債務危機,持續時間將會比上次“次貸”危機時間更長,將是中國在3到5年中,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增強經濟競爭力,使中國發展位次進一步前移的重要機遇期。
二、中國產業發展的思路和戰略
從國際經濟發展及產業調整的大趨勢和大格局以及歐美發展產業的經驗教訓看,全球調整產業結構的思路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產業形態從虛擬經濟向實體經濟調整;發達國家的三次產業從過度服務業化向制造業回歸調整;產業組織結構從大型企業化向發展中小企業調整;產業的要素結構從過去追求技術資本密集型向重視勞動密集型調整。
由此,中國在未來十五年左右的時間里,產業發展的大方向思路應當是:1.在發展國內產業上,穩定投資,適應性地回調出口,擴大國內消費需求對出口下降的替代,形成對制造業發展有利的國內市場條件;2.從過去引進外資,到2008年年底以政府主導擴大投資等為主發展產業和基礎設施,再到繼續吸引外資,更重要的是促進民間投資與發展產業并重;3.鼓勵創業,大力發展小微企業,增加中等收入人群,減少因失業而貧困人口,通過擴大勞動力需求來拉動工資收入增長,以此來擴大國內消費對產業發展的內部需求;4.繼續調整三次產業結構,提高農業發展的質量,使工業升級與容納就業和滿足市場相結合,擴大服務業的比例,逐步消除重大的產業結構失衡問題;5.雪承認農業就業萎縮的現實,從改善土地供給與土地制度改革入手,以農業適度規模化經營為基礎,促進第一產業的現代化;6.促進第二產業結構技術升級與穩定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并重,重視外資產業在國內產業鏈的水平分工,以及與國內產業和企業的關聯配套,從制造業大國轉向制造業強國;7.雪逐步調整服務業的增加值和就業在GDP和總就業中的比例,發展現代服務業與穩定傳統服務業并重,防止產業過度虛擬化;8.雪在三次產業及各產業內部行業間,形成勞動力、土地及資本等要素的良性流動和相互需求供給之間的良性平衡。
在產業發展的戰略目標上,應該為:1.總體上完成第一次工業化,成為世界第五波完成工業化的國家;2.GDP的三次產業結構從2010年的10.2∶46.9∶40.2調整為5∶35∶60;就業的三次產業結構從2010年的38.1∶27.8∶34.1調整為15∶25∶60;3.工業產業技術水平進入世界前十位以內,形成合理的產業結構和產業布局,并與世界的總體產業格局形成良性的分工、協作和循環;4.雪產業發展既滿足科技進步、增強中國在世界經濟競爭力的需要,也要考慮中國人口眾多和就業壓力大的國情,形成技術密集、資本密集和勞動力密集三種類型互相協調的產業結構。
中國未來產業發展的戰略重點和任務是:第一,將目前南方平均4畝左右、北方平均10畝左右的家庭種地規模,以及碎塊化的農田,通過流轉和改造未利用土地,集中為戶均45畝左右,初步達到目前日、韓、臺水平的農田小規模化經營;延長土地使用期,明晰和賦予完全產權;盡量減少農產品的進口和防止增加農產品產量技術的轉基因技術隱含的風險。
第二,利用歐美債務危機以及中國經濟成長和市場規模不斷擴大的機遇期,吸引國際信息、生物和材料等新技術產業,并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和引進吸收及再創新能力,提高中國產業的競爭力;減輕小微企業稅費負擔,創造小微企業發展的體制環境,使產業的資本密集和勞動密集結構適應中國人口和勞動力眾多的國情。
第三,對一些在產業組織結構上對集中度要求較高的行業,如鋼鐵、化工、煉油等等,要調整行業結構,提高前幾位企業的生產和市場集中度,同時要形成幾大企業之間的競爭格局,防止串謀和壟斷;一些化工、汽車制造等產業,形成產業鏈分工、大型骨干制造和組裝企業與中小制造配套企業相結合的格局;對一些產業組織上要求分散競爭的行業,不要求做大做強,要鼓勵創業和發展小微企業。總之,在產業組織結構上,形成特大、大、中、小、微等不同規模的企業分布和組織結構。
第四,工業化與城市化互動,推進城市化進程,創造發展第三產業的城市市場容量和生活方式條件,在擴大傳統的第三產業發展的同時,積極發展為工業和科技進步服務的現代第三產業,加強對房地產業和金融業的監督管理,防止出現經濟發展的虛擬泡沫。
第五,在吸引投資和承接產業轉移方面,將重點逐步轉向技術密集型項目;評價資源消耗和環境影響等社會成本,提高引進外資和項目的環保要求標準;區域布局上,在加大交通建設以及降低道路運輸成本的前提下,引導外資產業向中西部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