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日本《生產資料市場》雜志日前評出了“世界機床工業十大新聞”:一、歐洲國際機床展覽會(EMO)在德國漢諾威市舉辦。9月19~24日,在漢諾威舉辦了2011年世界最大規模的歐洲國際機床...
日本《生產資料市場》雜志日前評出了“世界機床工業十大新聞”:
一、歐洲國際機床展覽會(EMO)在德國漢諾威市舉辦。9月19~24日,在漢諾威舉辦了2011年世界最大規模的歐洲國際機床展覽會(EMO2011),由歐洲機床工業聯盟主辦,由德國機床工業協會具體經營。約有40個國家和地區、2000家以上公司參展。共設有16個展廳,展出面積為17.4萬平方米,展出項目有機床與工具及各種相關裝置,包含許多新的技術內容和技術革新,展現了未來機床工業的發展趨勢。
二、中國的機床產值已連續2年居世界首位。中國機床產值2009年、2010年連續兩年居世界首位(2011年的數據有待發布)。市場需求巨大。2010年達19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30%,占世界機床總產值的30%。第二位的是日本(2009年居第三位),第三位是德國。中國的機床產值、進口額、消費額在2010年均居世界首位。出口額首位的是日本,中國居第六位。數據反映出中國目前國內的市場需求十分旺盛。另外,中國企業也在積極擴大海外銷路,致力于強化出口能力。
三、中國的國際機床展會,規模超過以往。2011年,中國舉辦了兩個大規模的國際機床展會。4月11日~16日在北京國際展覽中心舉辦了中國國際機床展覽會(CIMT2011);6月28日~7月1日,在上海國際展覽中心舉辦了上海國際機床展覽會(EAST鄄PO2011),都盛況空前。特別是CIMT2011,為過去以來的最大規模。參展公司超過1400家,展出面積約12萬平方米。該國際機床展覽會已超過美國的芝加哥國際制造技術展覽會(IMTS),成為世界第二個大規模的國際機床展。
四、印度舉辦了國際機床展覽會(IMTEX)。人口僅次于中國的印度,以巨大的機床市場需求為背景,于1月20~26日在南部工業城市班加羅爾市郊外舉辦了印度最大的國際機床展覽會,面積達4.5萬平方米。共有約800家公司參展,其中23個國家/地區的外國公司占55%。參觀者約有10萬人。印度的機床產值在2010年居世界第13位。
五、泰國遭受大規模洪水災害,影響企業生產。2011年,泰國發生了大規模的洪水水災,日本在泰國辦的工廠大多被洪水淹沒。洪水流入中心城市,工廠被迫停業。從事機床生產的相關企業恢復需要一定時間,因此,機床價格隨之一時上漲。
六、美德意機床訂貨額、產值急劇上升。美國制造技術協會(AMT)和全美機床銷售協會(AMTDA)共同調查,美國的金屬切削機床2011年上半年的訂貨額比上年同期增101%,達22.3億美元。德國機床上半年的訂貨額比上年同期增103%。意大利機床上半年的訂貨額比上半年同期增16%。巴西、俄羅斯、印度、中國等諸國的需求旺盛,發揮了很大的促進作用。特別是德國加大了對俄羅斯的市場開拓力度。
七、歐美機床工業企業的兼并加劇。2011年,歐美機床制造廠的“兼并風”勢頭強勁。例如,瑞士的精密齒輪磨床制造者賴斯豪爾公司收購了德國的齒輪加工系統制造廠費爾索邁特公司。瑞士的大型機床制造廠休托·柯海卡德公司收購了德國的老牌機床企業德利斯·沙曼公司。美國的MAG集團收購了法國的霍雷斯托·利納公司。歷史悠久的企業被實力強大的企業所兼并的例子越來越多。
八、企業與大學合作開發尖端技術美國機床工業的大型企業。MAG-IAS集團與費拉德爾斐亞大學進行合作,對宇航、汽車、能源產業所需使用的纖維合成復合材料進行開發,并組建了“費拉德爾斐亞大學——MAG聯合研發所”。創立了125年的費拉德爾斐亞大學在國內首先創建的纖維學部、與精通飛機制造業機床業的MAG集團的辛辛那提機床公司合作,還將不斷聯合綜合研發各種尖端技術。另外,在德國,企業和大學的科研開發合作也在不斷向前推進。
九、臺灣地區舉辦了臺業國際機床展覽會(TIMTOS2011)。2011年3月1~6日,在臺北市的臺北世界貿易中心展廳和南港展覽館展廳,共2個會場,舉辦了臺灣的第15屆臺北國際機床展覽會(TIMTOS2011)。展出的有約900家公司、5000個小間。臺灣2010年的機床產值38億美元,居世界第六位,機床出口居世界第四位。臺灣機床盡一切努力進入大陸市場。中國大陸與臺灣訂立的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進一步加深了經濟的交流。
十、美國格里森集團(Gleason)和德國赫勒公司(Heller)進行戰略合作。美國的格里森集團和德國赫勒公司在齒輪加工業務方面進行了合作。格里森集團收購了德國法鳥脫公司與卡爾·富爾特公司旗下的齒輪加工大型企業赫勒公司。赫勒公司是世界強勢的銑床制造企業,精通在5軸加工中心(MC)上加上齒輪加工的工業方案。而格里森集團是世界齒輪機床名企,也是赫勒公司搭載有齒輪加工工藝的加工中心(MC)機床惟一代理銷售商。另一方面,兩企業進行戰略合作,將進一步對齒輪加工的新技術方案進行聯合研究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