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評
根據對石灣河宕貝丘遺址的考證,5000年前,佛山人在這片土地上創造了“印紋陶文化”,開創制陶歷史。千百年來,火與土的藝術升華著佛山燦爛的陶文化,也詮釋著這座城市獨特的文化品格。佛山因此而獲得“南國陶都”的稱號。
這把充滿佛山印記的“大火”是否能夠“永生”?當歐美經濟低迷狙擊出口市場,當房地產調控擠壓大量庫存,當“準備斗爭”的PM2.5時代對清潔生產更加挑剔,更重要的是,當佛山迎來城市升級大建設的關鍵時期時,陶瓷產業如何才能迎難而上?
應該看到,佛山陶瓷近幾年的轉型不可謂不小。2007年,佛山啟動陶瓷產業整治,大量對環境造成污染,且沒有品牌、競爭力的陶企被迫關?;蛘咿D移,留下的企業也必須進行嚴苛的清潔生產改造,以降低對環境的傷害。與此同時,佛山陶瓷向總部經濟轉型,實踐“微笑曲線”的兩端效應,許多陶瓷企業將研發、銷售總部留在或者遷入佛山,“南國陶都”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完成轉身。
然而,佛山陶瓷是否就此找到火焰永生的通道?龍年伊始,佛山提出城市升級三年行動計劃,決定斥資千億元投資103個項目,這筆堪稱佛山城建規劃史上最大規模的投資,在佛山陶瓷產業整治5周年之際,布下了一道嚴肅的考題。
從產業與城市互動來看,這是劍指“廣東第一制造業大市”的佛山以城市升級帶動產業升級,從而實現加快轉變發展方式的新思維和新選擇,是執政者承認城市建設這筆“欠賬”,并實現了從過去“專注做產業”,到“先做產業再做城市”,再到“要做產業先做城市”的思維之變。
陶瓷,這個充滿歷史感的傳統產業,如何在佛山謀求“廣東第一制造業大市”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的價值?如何獲得與之匹配的產業地位而不被“邊緣化”?關鍵在于從“要做產業先做城市”的轉變中找到契合的轉型路徑,與城市升級兼容。
對于《南方日報·佛山觀察》而言,關注陶瓷是圍繞“走轉改”工作在佛山經濟發展中的一次關鍵落實。2012年是廣東“加快轉型升級、建設幸福廣東”的關鍵之年,也是佛山打造“幸福佛山”的關鍵時期,陶瓷作為佛山最具傳統特性的優勢制造業,其實現與城市使命相契合的轉型升級,無疑將是深入反映佛山經濟社會發展及改革創新成果的一個典型樣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