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總量高速增長的時期已逐漸過去,今后應適應市場需求由重‘量’向更為重‘質’轉變,抓緊行業自身的轉型升級,把更多的精力花在品種、質量、效益的提高上。”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執行副會長蔡惟慈3月9日在第十一屆中國國際機床工具展覽會(CIMES2012)新聞發布會上如是說。
在功能部件和數控系統上發力
會上,蔡惟慈針對當前機械工業,尤其是機床工業的發展形勢進行總結。他指出,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機械工業實現了持續高速增長,雖然2011年仍保持了這一態勢(工業總產值同比增長25.06%,實現利潤增長21.14%),但增長速度出現較大回落,其中效益增幅回落更大,比上年回落30多個百分點。
增長速度明顯的回落,是給全行業發出的一個信號,同時也是一帖清醒劑。對于未來機械工業的發展走勢,蔡惟慈說道, “如果我們能夠更主動、更自覺地加快行業的結構調整和升級,加快發展方式的轉變,按我國目前經濟發展的需求潛力,中國機械工業完全可以繼續爭取保持相當長時期的平穩較快發展。”他預計,2012年中國機械工業總產值和銷售收入可望同比增長18%左右,實現利潤可望同比增長12%左右,對外貿易額可望同比增長15%左右。
與中國機械全行業的形勢相比,機床行業去年的形勢變化和面臨的矛盾顯得更為突出。據蔡惟慈介紹,“十五”和“十一五”持續超高速發展的勢頭開始轉變,從去年下半年開始,機床行業需求增勢明顯趨緩,新增訂單劇烈下滑,經濟效益狀況逐漸趨于嚴峻,利潤率持續下降,總產值增速由年初的近39%回落到年末的32.5%;實現利潤增速由年初的57.5%降至年末的29.8%。“下半年以后國內不少機床企業開始為訂單而焦慮,更有少數機床企業已出現虧損。”
如果僅從這一方面看,似乎需求不足是當前的主要矛盾。但蔡惟慈認為,需求趨冷并不是唯一的問題。
“2011年,中國機床行業的進口為207億美元,而出口為73億美元,進出口逆差高達134億美元。”他以數據說明,我國機床行業存在自身的不足———產品結構還不能夠適應用戶的需求。巨額的進出口逆差表明,我國高端機床工具產品的需求客觀存在,并仍將快速增長,機床行業如果能將過剩的中低端產能轉化為適應用戶需求的高端產能,尤其是在功能部件和數控系統等基礎產品領域重點著力,縮短差距,則競爭力將明顯提高,國際地位也將進一步提升。他預計,2012年機床工業發展增速雖低于機械全行業平均水平,但仍會保持平穩增長。
用高質量和好服務打造“高端”產品
“2011年,我國數控機床平均出口單價僅為3.3萬美元/臺,而進口單價則為21.9萬美元/臺,出口單價僅為進口15%。這說明中國機械工業的技術水平與國際先進水平還有很大差距。”
會上,蔡惟慈指出了機床工業發展面臨的問題和努力方向。他認為,所謂“高端”并非僅指主機性能的高參數,還應該包括產品的高質量。進口產品受青睞,并非國產機床性能達不到要求,而是因為性能不穩定,質量無保障。盡管購買國產機床便宜不少,但用戶使用起來擔驚受怕,甚至會因故障不斷而得不償失。在國產高檔機床的質量事故中,基礎元器件、功能部件和數控系統的巨大差距是一大禍因,亟待努力發展,加快改善。
此外,他也指出,“高端”也絕不僅限于有形的產品,還應該包括為用戶提供“完整的解決方案”的能力。中國機床企業應該更加貼近用戶,急用戶之所急,深入研究用戶的生產工藝,爭取提供各種個性化服務。
“中國機械工業正在改變過去相當長時期內重‘量’不重‘質’的現狀,今后對作為‘工作母機’的機床工業將提出越來越高的水平和質量要求,攻高端、夯基礎已經成為機床工業今后結構調整的主攻方向。”蔡惟慈總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