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進入黃金發展期。就目前掌握的情況看,高端裝備制造業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吸納的技術資金最密集、產業鏈最完備、發展...
自國務院出臺《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以來,我國裝備制造業進入黃金發展期。就目前掌握的情況看,高端裝備制造業在七大戰略性新興產業中吸納的技術資金最密集、產業鏈最完備、發展最好最快,但也存在一些問題。
一是技術較為落后。如80%的集成電路芯片制造裝備、40%的大型石化裝備、60%以上的大功率泵閥和反應器、70%的汽車制造關鍵設備、95%以上的高端數控系統及先進集約化農業裝備仍依靠進口。
二是信息化核心技術缺失。21世紀以來,我國信息化與工業化的融合步伐大大加快,但大部分企業的信息化水平僅相當于發達國家上世紀90年代。迄今為止,企業所需要的許多信息化的專業裝備和工業軟件90%以上依賴進口。
三是產業基礎薄弱。中國企業的基礎制造裝備、基礎工藝、基礎材料、基礎元器件、自動化控制系統、功能部件等比較落后,產品的可靠性、使用壽命、性能指標及檢測手段等與國外差距明顯。上下游產業鏈也較為薄弱,企業集聚、集群、集約發展缺乏堅實的基礎。
除了這些個性問題外,還存在兩個共性問題。一是大而不強。中國雖有220余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第一,但出口產品擁有自主品牌的不足20%,出口企業平均利潤率(2010年)僅為1.77%。據科技部統計,全國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科技活動的僅占25%,研究開發支出占企業銷售收入的比重僅為0.56%。二是高投入低產出。統計顯示,我國能源消費約占世界總量的20%,GDP不到世界總量的10%,人均GDP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倍以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能源消耗總量與美國相當,GDP僅為美國的37%;GDP與日本相當,但能源消費總量是日本的4.7倍。
要解決這些問題,一方面是要繼續加大技術改造和節能降耗減排力度,另一方面則要發展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美日德俄等工業強國,都擁有一批自主創新能力強、資源整合能力強、國際競爭力強的高端制造產業集群。如美國在航天航空、衛星及應用、海洋工程和智能裝備制造等領域,德國在幾乎所有機械電氣設備制造領域、軌道交通裝備、光學儀器,俄羅斯在航空航天、衛星及應用,日本在數控機床、工業機器人、智能儀表等領域,都保持著國際領先地位。
為什么這些國家能出現如此發達的高端裝備制造產業集群呢?原因有很多,比如經濟體制、資源條件和科技進步等原因,但起決定作用的還是這些國家非常重視人才和教育,不斷加大人力資本價值在產業價值鏈的比重。近10年來,全球制造行業已越來越呈現出低高度、大寬度、離散型的技術特征趨勢,需要更多的基礎性人才和中間應用型人才。不管是現在的競爭,還是未來的競爭,就本質而言是智力資源的競爭,人才和教育兩大要素缺一不可。
人才是明天的生產力,教育是后天的生產力,中國企業當然明白這個道理,但這僅是對高精尖的科研和技術人才而言。不錯,他們確實得到了較好的待遇,但企業基層的工程師和技師技工是否得到了較好的待遇?是否真正建立了留得住人才的機制?現在引進人才并不是太大的問題,只要支付具有吸引力的薪酬就可以招聘人才,但是否留得住就是一個大問題了。全國人才跳槽的現象比比皆是,眾多企業為此焦頭爛額。有很多企業在嘗夠苦頭后,干脆不培養人才,而以挖墻角為主要手段。但為何不反思一下留不住人才的原因呢?薪酬不是萬能的,但僅靠薪酬是萬萬不能的。很多企業遠離繁華城區,一到晚上就是靜悄悄、黑乎乎的一片。交通也甚為不便,周圍又缺少娛樂文化設施。如果不提供足夠的生活文化配套設施,如果不給予更多的人文關懷,如果不形成具有凝聚力的企業文化,確實難以留住人才。留不住人才,當然談不上科技突破創新;但不提升現有的人力資本價值,經濟發展方式同樣難以轉變,產業結構調整優化也缺乏持續的激勵和動力。
當然中國企業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如規模較小,資金有限,融資不暢,技術儲備和研發能力不足,居于價值鏈的低端環節,利潤微薄等。在這種情況下,指望中國企業在現階段大幅度提升人力資本價值顯然是不現實的,必須找到另外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才能真正富國強民。
其實這條道路也并不困難且早就走過,那就是舉全國之力,辦大事要事。要發展高端制造業,就必須集中全國和全社會的力量,統籌全局,避免力量分散以求突破。企業之間則要加強聯合重組,發揮大企業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技術人才優勢,依托重點工程,才能提高自主研發水平、經營規模和生產效率,才能培育技術、品牌、管理、創新等方面的綜合優勢,才能邁入工業強國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