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最近高調紀念了武漢長江大橋55周年“誕辰”,稱贊其被撞70余次安然無恙。高調紀念的原因,應是現在高質量橋梁難覓。有人統計,近5年各地已經塌橋37座,這些都不說了。近期國內媒體盯上了珠海橫琴大橋,說它的護欄一拍就掉水泥,銹蝕的鋼筋暴露在外。
橫琴大橋建成于1999年,總投資3.2億元,13年過去,就有一成護欄爛掉了。當地延請京穗橋梁檢測機構對橫琴大橋進行了體檢,結論是“主體結構安全”,“能滿足正常使用狀態要求”。護欄掉水泥,但馬照跑、車照開,當地公路局打包票“絕對安全”。這等于是說,橋雖然有這樣那樣的缺點與不足,但主體是好的,成績不容否定。
護欄壞了,就要維修。當地公路局準備了兩套方案,其中一個是“用強勁的樹脂材料填補其裂縫”。橋壞了,用樹脂材料修補,用通俗的說法,就是“用膠水糊起來”。糊起來之后,又成了一座貌似完整美觀的橋梁,真應了“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的老話。雖然是湊合著用,但又不失其用。
跨海的大橋,卻要用樹脂材料黏合,良可怪也。環顧國內,這又似乎已經蔚然成為一股潮流。早在2009年南京就曝出,5000萬元建成的漢中門大橋有30多根花崗石欄桿開裂,有關部門用膠水將裂口糊上。后來又傳出消息說,鄭州也有“橋糊糊”,一座大橋的石柱柱頭竟然全是用樹脂粘上去的,有26個石柱頭從橋欄上掉下來。媒體采訪了一位橋梁專家,專家說,“用膠粘接是花崗巖石材相連接的一種常規做法”。
樹脂材料在橋梁上的確得到廣泛應用,但廣泛應用的原因,乃因施工質量有問題。橫琴大橋的欄桿是鋼筋外包混凝土,理論上混凝土的壽命是100年,只要施工過硬,它就不會裂開,自然不需要樹脂材料黏合。至于花崗巖與漢白玉之類,中國古建筑里用得不少,但構件用榫卯結構連接,何曾用過膠水?既然大可不用,今天我們為什么偏偏多此一舉?
現在的工地,圍墻上一般刷著“百年大計,質量為本”的口號,抒發著人們追求“百年大計”的豪情。說是豪情,也未必。漢口租界的建筑,很多已屆百年,從它們堅固的結構與立面看,再用兩三百年恐怕也不會有問題。河北的趙州橋已有1400年歷史,武漢的北洋橋也高壽410歲了,現在所謂百年大計,自我要求其實很低。但考慮到很多橋建成十年八年就垮掉,百年大計卻也算是一種雄心壯志。
混凝土的壽命,恰恰是100年,暗合“百年大計”的要求。用混凝土造橋,只要施工保質保量,就應該可以用上100年。而樹脂材料的壽命,目前最高預期是30年,遠不如混凝土。橋梁既已壞掉,用樹脂材料糊一下,如果能夠再用30年,也算是賺了。但前提條件是所用樹脂質量合格,而且施工規范,但恰恰是在這兩點上很不可靠,鄭州“橋糊糊”石柱頭的掉落已經為此作了注腳。
但樹脂材料的使用又在迅速推廣普及,連橋梁專家都視之為“一種常規做法”了。同樣是石質材料,古代石匠可以一絲不茍地削削鑿鑿,使所有構件嚴絲合縫。現在的工程承包商不會有這份雅興,況且既然有了樹脂材料,還用得著那么認真敬業?拳頭大的縫隙,都可以用樹脂材料填充得嚴嚴實實,看起來完整而美觀。從材料壽命上推演,“百年大計”就已經變成“三十年大計”了,這就為橋的垮塌準備了生力軍。
于是橋梁質量的丑聞三天兩頭地傳來,不是垮掉,就是爛掉了。工程承包商偷工減料,粗制濫造,這是丑聞的原因之一。但監管方對此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大家也看得很清楚。橫琴大橋一成護欄爛掉,有關部門自己不就是想用樹脂材料糊起來嗎?難道這就是所謂的“質量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