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3月5日,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問題并存”,這是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上升到國家層面。這一方面...
3月5日,2013年《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企業生產經營成本上升和創新能力不足問題并存”,這是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將創新能力不足的問題上升到國家層面。這一方面說明了當前創新能力不足已經制約了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了提高國家創新能力的緊迫性和重要性。
實質上,創新能力的核心就是人才,特別是擁有高技能的優秀人才。這些人構成了從企業到行業、到科研院所,再到國家層面的創新主體。
據統計,目前我國技能勞動者1.12億人,占從業人員的比例不足13%,其中高技能人才2863萬人,技師、高級技師僅占技能勞動者的5%。據預測,到2015年和2020年,高技能人才需求將分別比2009年增加約540萬人和990萬人,其中還不包含現有的存量缺口440萬人。
在結構方面,我國高技能人才分布在國有大中型企業的多,民企和中小企業的少;傳統機加工類工種多,新型產業和現代制造業少;有40%以上的技師、高級技師年齡超過46歲,人才斷檔問題比較突出,年輕高技能人才嚴重短缺。
對比發達國家,當前我國高技能人才總量短缺,結構不合理,領軍人才匱乏、培養投入總體不足,培養培訓機構能力建設滯后,保障激勵機制不完善,人才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和社會氛圍有待改善等突出問題依然存在,已不能滿足我國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可以說,培養高技能人才為核心骨干的自主技術工人隊伍,提高國家整體創新能力已迫在眉睫。
近年來,在高技能人才的培養體系中,很多行業、企業對高技能人才培養的主體作用有待加強,政府的相關公共資源建設不足,有的企業寧愿每年耗費大量財力送管理人員學MBA,送工程技術人員去高校拿文憑,卻不愿在技術工人培訓上多投入,更是一種短視心態。
當前處于戰略轉型視角下的中國,迫切需要像重視高級專家那樣重視和尊重高技能人才,采取有效舉措培養本土高技能人才,重現“八級工”輝煌,快速振興國家的創新能力,加快我國由制造型大國向創新型大國轉變。
首先,應從國家層面加快推進人才強國戰略,走高技能人才本土化培養道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和人力資源能力建設,實施人才培養工程,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社會氛圍。
其次,從地方政府層面努力營造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長的良好氛圍。各級政府要重點實施高技能人才培養工程,建立一批高技能人才培訓基地,加快培養一大批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技術技能型、復合技能型和知識技能型高技能人才,建立培養體系完善、評價和使用機制科學、激勵和保障措施健全的高技能人才工作新機制。
還有就是,從企業層面以職業技能提升為核心,突出教育培訓在生產經營中的基礎地位。企業要緊緊圍繞全員培訓、人才培養、技能提升、技術創新、考評機制5個環節,出臺有效措施,形成初級工、中級工、高級工、高級技師等比例結構合理的梯級技能人才隊伍格局。
除此之外,從市場經濟層面,政府和企業要尊重市場經濟規律,在高技能人才的培養使用上,堅持物質獎勵和榮譽激勵并重的原則,實行評聘分開,在關鍵崗位、關鍵工序選拔和設置首席技工、首席技師和首席高級技師職務崗位制度,全方位提高技能拔尖人才的待遇。(楊濤 楊述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