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數量龐大的廉價勞動力漸失用工荒頻現春節過后出現“用工荒”,已經成為近年來司空見慣的現象,今年自然也不例外。廣州、武漢、北京等多地在節后遭遇“招工...
數量龐大的廉價勞動力漸失 用工荒頻現春節過后出現“用工荒”,已經成為近年來司空見慣的現象,今年自然也不例外。廣州、武漢、北京等多地在節后遭遇“招工難”。這一現象的背后是中國勞動年齡人口連續兩年下降。
自上世紀70年代末實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依靠充足的勞動力資源,30多年間經濟持續高速發展。但近來因新增勞動力減少,勞動力供求關系發生了本質性變化,部分地區出現“用工荒”現象。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15-59歲(含不滿60周歲)勞動年齡人口93727萬人,比上年末減少345萬人,占總人口的69.2%。
這是中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在相當長時期里第一次出現了絕對下降。此前大多數專家和機構對人口紅利拐點出現時間的估算是2015年,人口紅利拐點2012年就出現,這比預期提前了3年。
國家統計局最近公布的數據顯示,中國勞動年齡人口自2012年開始出現了“兩連降”。 2013年中國16周歲以上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比2012年末減少244萬人。
眾所周知,40-59歲人口的實際勞動能力比自己的青壯年時將會出現一定程度的下降,體力勞動者在這方面的表現尤其明顯,中國未來面臨的挑戰將更加嚴峻。
勞動力資源近年來由過剩轉為稀缺,主要原因是供給的減少。隨著老齡化社會的到來,中國勞動力供給的持續減少,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并且其發展速度還將加快。
機器人將是中國制造業的拯救者?
由于大學擴招使得高學歷化不斷發展,90后年輕人往往會拒絕“辛苦、骯臟、危險”的工作環境,人工費也出現上升。
中國18-59歲就業人群數量已經在減少,隨著就業市場供求關系的變化—勞動力供給停滯甚至下滑,而需求隨著經濟增長仍然旺盛,工人擁有了相對更高的議價能力,所以工資近年來持續上漲。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5-2012年中國城鎮制造業職工工資由2005 年的1.57 萬元上漲到2012 年的4.15萬元,期間的復合增長率為14.8%。
面對未來勞動力匱乏的狀態,企業通過提高生產效率和產業優化升級是通行的辦法。通過提升自己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不僅可以減少生產員工數量,還能收獲更多的品牌溢價,獲取更多利潤。
實際上絕大多數工業生產與制造中,機器人制造的產品在平均質量上要好于人工,且效率比人工高。這也意味著,未來中國勞動力出現短缺的時候,機器人的使用數量可能會迅速上升。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與人工費上漲相反,機器人成本逐漸下降,效率提升,這也將促進機器人的普及。如果盡可能的使用機器人,或許能填補勞動力的空缺,使中國繼續擁有充足的勞動力資源,為經濟持續高速發展提供推動力。
據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市場規模將達到2萬8千臺,有望與日本并駕齊驅。而到2015年將達到3萬4千臺,將比日本多出3千臺,成為世界最大工業機器人需求國。
服務業將成中國經濟升級版新引擎
根據經濟史學家麥迪森的研究,在工業化后期的英國和美國,對經濟增長促進最大的主導產業并不是重工業,而是服務業,尤其是生產性服務業。
美國從1995年之后勞動生產率出現了較快的上升,很多人將之歸功于轟轟烈烈的IT革命。但實際上,從部門來看,這段時期對美國勞動生產率貢獻最大的是服務業,尤其是批發和零售業。根據麥肯錫的一份報告,僅沃爾瑪一家企業,對1995年之后美國勞動生產率增長的貢獻就超過了13%。
中國在過去30多年的對外開放中獲益良多,但過度依賴投資和出口,長此以往,不利于中國經濟的健康可持續發展。未來應該更多地通過開放國內市場,獲得提高效率、增加就業的機會。服務業的發展,是整合國內市場最有效的黏合劑。
隨著國內廠商產能的釋放與中低端工業機器人的投放,工業機器人相對人工的使用成本仍將下降,替代人工的經濟效益逐漸顯現。
機器人的出現可以使制造業度過勞動力人口短缺的難關,與此同時,更多的勞動力可以向服務業轉移,加快經濟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速度。
截至去年,中國服務業的增加值僅占GDP的近45%,就業比重僅占36%,不僅低于發達國家,也低于同類發展中國家。李克強總理表示,增加服務業有效供給,可釋放巨大內需潛力,形成穩定增長的有力支撐。
結語
過去,市場化、全球化、信息化改革提高了經濟的效率,并帶動中國經濟蓬勃增長。可以想象,在未來中國出現勞動力短缺的狀況下,機器人也許能對中國的經濟的產業升級提供強大的推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