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經歷了去年復雜形勢的歷練,中國水泥企業變得更加成熟理性。業內人士都認為,今年水泥行業效益將再創新高。近日,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水泥峰會如期舉行。會上中國水泥協會會長喬龍德表示,中國
經歷了去年復雜形勢的歷練,中國水泥企業變得更加成熟理性。業內人士都認為,今年水泥行業效益將再創新高。近日,一年一度的中國國際水泥峰會如期舉行。會上中國水泥協會會長喬龍德表示,中國水泥行業工業結構調整開始向兩頭延伸,一頭是創新提升,創新研發第二代新型干法水泥技術裝備。另一頭是重新界定落后產能,提高門檻,加快淘汰落后產能的步伐。由以速度和增量為發展主旋律已經轉向以創新提升提高質量和效益為發展主旋律的新階段,今年水泥行業效益將保持高位。
數字水泥網總裁陳柏林表示,水泥行業的經濟效益增長較為喜人,去年全行業實現利潤766億元,同比增長約16.4%,創歷史第二水平。今年開年勢頭較好,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和新型城鎮化建設將成為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也是拉動水泥需求穩定增長的主要因素。房地產投資將給水泥行業帶來一定的不確定性,但水泥市場總體將呈現向好態勢。
低標產品有望退出市場
“今年,水泥熟料新增產能會明顯放緩,落后產能有望加速淘汰,供需關系不斷改善。”陳柏林表示。
對于業界曾經熱議的“32.5”標號復合水泥,此次峰會上,多位專家領導均表示取消“32.5”標號復合水泥有利于我國水泥行業長遠發展。據國家發改委產業協調司處長劉明透露,預計近期將取消“32.5”標號復合水泥標準。
中國水泥協會常務副會長兼秘書長孔祥忠也表示,已明確未來國家將取消“32.5”標號復合水泥,但不包括“32.5”標號早強水泥。國務院41號文件中提及取消“32.5”標號復合水泥問題,在國務院所有的文件里,第一次提到關于行業產品的標準、強度等級、型號的取消文件,突顯其重要性。
業內專家介紹,目前我國復合“32.5”標號強度水泥約占總量的60%。大量低標水泥存在,導致行業產能過剩加劇,同時低標水泥使得同等數量熟料產能因高摻雜比形成了更大規模水泥產能,進而惡化行業競爭格局,小粉磨站更是通過高摻雜比降低水泥生產成本,搶占市場份額,扭曲了正常的水泥價格。
從總量上來看,該政策對化解產能過剩、提升行業集中度將有明顯促進作用。按目前“32.5”標號復合強度水泥占比60%計算,在全國30億噸的水泥總產能,有18億噸低標水泥產能。若這些產能全部轉化為高標水泥,則可轉化為14.6億噸高標水泥,全國水泥總產能將因此縮減3.4億噸,占比約11%。
環保新標倒逼產能優化
今年一系列水泥新標準的實施,已經開始對行業供給端產生了積極影響,未來龍頭企業的市場份額有望獲得較快提升。
《水泥工業大氣污染物排放標準》、《水泥單位產品能源消耗限額》和《水泥要協同處置固體廢棄物污染控制標準》的出臺,氮氧化物排放標準更加嚴格,現有水泥生產線氮氧化物排放標準將調整為320毫克/立方米,為水泥行業的節能減排達標提出了更高要求。
新標準加大了環境染污的治理力度,“倒逼”產能優化。水泥企業提高生產成本,自然淘汰落后產能,為生產、技術條件好,資金實力雄厚的企業提供良好的政策和市場環境,從而有效控制供給。
專家表示,2013年全國新增熟料年設計產能達到9430萬噸,增速在6%左右,是近年來首次新增水泥產能增速低于水泥產量增速。這說明2013年與前一年相比,供需關系正在改善,但產能過剩依然是制約水泥行業發展的主要矛盾。截至2013年底,新型干法熟料設計產能達到17億噸(實際產能接近19億噸),折合成水泥實際有效產能將超過31億噸。
化解產能過剩矛盾已經成為當前經濟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中提出,水泥行業嚴禁建設新增產能項目;堅決淘汰落后產能;2015年底前再淘汰水泥(熟料及粉磨能力)1億噸。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項目建設,須制定產能置換方案,實施等量或減量置換,在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環境敏感區域,實施減量置換。
各地對大氣污染治理力度的加強,有助于加快落后產能的淘汰,水泥市場供需關系將得到不斷改善。
兼并重組提升區域話語權
環保成本提升,只有通過行業自律,才能實現成本適度轉移,保住利潤。市場集中度就成為影響利潤的一大因素。
工業和信息化部產業政策司處長袁克蘭指出,政府積極鼓勵和促進企業兼并重組,出臺了產業政策。目前,我國鼓勵企業兼并重組工作組織架構已基本建立。袁克蘭指出,《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優化企業兼并重組市場環境的意見》從改革審批制度、改善金融服務、完善財稅制度、完善土地管理和職工安置政策、加強產業政策引導、進一步加強服務和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體要求。
袁克蘭表示,處理好規模經濟效益與競爭活力的關系,既要避免出現壟斷行為,又要防止企業間惡性競爭,需要行業的共同努力。水泥企業應通過收購、參股、換股等方式加快兼并重組步伐,優化資本結構,加大產業整合力度,發揮混合制經濟。
據悉,2013年雖然水泥行業并購活躍度有所減弱,但是成績依然突出,并呈現出并購多發生在成長性的市場區域,并購主體以國企上市公司為主,并購趨向更加理性,從注重“量”的擴張轉向注重“質”的提升等特點。去年水泥行業共發生并購案例41宗,其中西南地區占60%,四川、貴州成為并購案發生的主要區域。這些并購案不再是追求規模的擴大,而是更加看重企業未來的發展和市場控制力,強強聯合的特點更為突出。
未來,水泥行業推進兼并重組力度將進一步加強,優勢大企業集團間的互相滲透將成為趨勢,民營優勢企業也有可能成為并購的主體,水泥行業集中度將進一步提升。
陳柏林預測,2014年,水泥需求總體上將保持溫和增長態勢,在不考慮水泥新標準實施的情況下,水泥產量繼續增長6%~7%,行業利潤仍維持較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