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為更好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久前科技部和財政部共同起草了《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已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工信部等部門正在制定的《制造強國20...
為更好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久前科技部和財政部共同起草了《關于深化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的方案》,已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工信部等部門正在制定的《制造強國2025規劃綱要》,也提出“創新驅動、高端引領、基礎支撐、綠色發展”的方針,爭取到2025年中國裝備制造業進入世界裝備制造強國第二方陣。這些都是聚焦國家重大戰略任務,順應世界新技術革命潮流,推動“中國制造”走向“中國智造”、“中國創造”的重大舉措,必將提升中國先進制造業產品的全球競爭力。而工業機器人作為智能化代表,也必將是“中國智造”的典型代表。A、 工業機器人代表“中國智造”
工業機器人作為智能化代表,3D打印作為數字化代表,均被列為轉型升級和智能制造的重點方向,正在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特別是工業機器人,得到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方面的大力支持,發展態勢喜人。2013年中國市場銷售工業機器人36560臺,同比增長60%,成為全球第一大工業機器人市場,約占全球銷量的五分之一。截至今年6月,全國已建或擬建的機器人相關產業園(基地)已超過36個,規劃面積超過2.8萬畝,到2020年的規劃投資額超過5000億元。
工業機器人在華夏大地掀起的熱潮,離不開“世界工廠”崛起的大背景。中國制造業規模已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比重19.8%,220余種工業產品產量位居世界前列。裝備制造業產值已超過20億元,占全球三分之一以上份額,是歷史上繼美英之后惟有的第三個。從世界歷史看,工業機器人的興旺發達也與一個國家制造業的先進強大息息相關。美國1959年就生產出了世界上第一臺工業機器人UNIMATE,隨著制造業產能的轉移,其工業機器人發展放緩,但保有量仍居世界第二、16.8萬臺,密度135臺/萬人;日本是“機器人王國”,保有量世界第一、31萬臺,密度高達339臺/萬人;德國制造聞名遐邇,保有量世界第三、16萬臺,密度273臺/萬人;韓國貴為創新型國家,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全球第一、396臺/萬人,保有量14萬臺;首個“世界工廠”英國風光不再,法國和意大利的制造業今不如昔,工業機器人應用止步不前;中國制造總量第一,但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僅為23臺/萬人,遠低于58臺/萬人的全球平均水平,由大轉強任重而道遠。當然保有量越少,市場前景和需求量也就更大。2013年我國制造業工人數量在5000萬人左右,預計未來3000萬工人可以用工業機器人替代。以2020年工業機器人密度達100臺/萬人計,則有30萬臺工業機器人的替代空間。如果再考慮到現役機器人的更新換代,保有量將達40萬臺以上,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一。
B 中國工業機器人進步明顯
目前,國內機器人本體生產企業有20多家,沈陽新松、廣州數控等是第一梯隊。雖然產品策略和技術特點不盡相同,譬如新松是中國機器人的先行者,廣數則由數控系統拓展而來,但基本還是以成本和渠道優勢占領市場??傮w來看,國外機器人占據中國近90%的市場總量份額,其中發那科、ABB、安川、庫卡四大家族占據約65%的市場份額并擴大在華生產,一些二線廠商如川崎、那智不二越和現代等也紛紛將中國視為最大市場。
零部件更是中國機器人發展的短板,核心和高精度零部件主要依賴進口。盡管國內也有不少伺服系統、控制器生產廠商,但產品大多集中于低端應用,能與機器人配套的很少。在減速機領域,諧波減速機好像更時髦一些,但主要用在20公斤以下機器人關節,只占全球減速機市場的40%左右;RV減速機組成零件更復雜,承載強度更高,難度更大,市場也最大。國內廠家均已能研發生產并小批量試用,行業巨頭日本帝人公司也計劃于2016年在華生產。雖然如此,中國機器人仍取得了長足進步。2013年中國機器人銷售9700臺,占比26%,較以往的10%(總量份額)有很大進步。中國機器人的發展可以簡單歸結為“三部曲”:
一是打牢基礎。2013年中國企業銷售的主要產品為坐標型機器人,占比超過40%,這是第二次工業革命而非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產物。目前中國機器人發展態勢類似于美國上世紀50~60年代,眾多企業大干快上、爭先恐后。不同點則是當時美國機器人技術水平世界領先,中國機器人則明顯落后于西方。外企在華銷售則以多關節機器人為主,占比超過80%。
二是差異化發展。國內外機器人在產品應用領域各有側重,近60%的中國工業機器人應用在搬運與上下料領域,涂層與膠封是其應用的第二大領域,用于焊接的機器人不足總銷量的10%。外國工業機器人的主要市場在焊接與釬焊領域,幾乎占其總銷量的50%。
三是錯位競爭。從行業分布看,國外機器人大量應用于汽車制造,購買量近50%,電子產品制造業和金屬加工業分別占14%和10%。這也契合全球市場趨勢,國際機器人聯合會(IFR)的數據顯示,汽車及汽車零部件制造業,電子電氣工業,金屬制品業(包括機械加工),化工、橡膠及塑料工業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排名前四,其中汽車和電子占60%左右的市場份額。但外企也并不是高枕無憂,隨著汽車和電子行業的需求逐漸飽和,焊接機器人、點膠機器人和潔凈機器人銷售將面臨新的節點。中國機器人,主要應用于搬運、裝配、加工、鑄造、打磨與噴涂等。
C 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王牌
國產機器人的進步固然可喜,但還必須認清一個本質差距,那就是中國工業機器人的旺盛需求和日益崛起,本質上仍是第二次工業革命或重工業化后期的產物,突出表現為勞動強度大、作業環境差、存在安全隱患的工裝車間“機器換人”,而不是具有更高人工智能的“機器人時代”,呈現出明顯的低端化傾向。
在第三次工業革命前,中國必須冷靜面對兩個事實:一是由于在需求、技術和市場化導向上的差異,中國機器人仍然會是機器人強國的追隨者,10年內難以并駕齊驅,但差距將明顯縮?。欢枪I機器人的大規模應用,促使制造業更容易在勞動力高成本地區與低成本地區之間雙向流動。隨著我國人力資源等生產要素成本的不斷上升,下步發展存在著三種可能:
一是高端制造業部分回流發達國家。比如,德國推行以“智能工廠”為重心的“工業4.0計劃”,以確保德國制造的未來優勢;美國的《先進制造伙伴計劃》希望通過發展人工智能、工業機器人和數字化制造,謀求制造業回歸;日本提出通過加快發展協同式機器人、無人化工廠,提升制造業國際競爭力。
二是部分制造業向成本更低的地區轉移。比如東南亞、非洲等,已遷移的既有跨國公司也有中國企業,不可掉以輕心。
三是中國實施以機器換人為主的技術改造創新,提高自動化、智能化、數字化水平,再次鞏固綜合成本優勢,這是最大的也是惟一的可能。一則很多制造產業鏈都在中國,很難完全轉移出去。二則中國制造的規模優勢和巨大產能,大幅度地降低了機器人的推廣應用成本。三則制造業(包括機器人制造)仍然需要巨大的沉沒成本和基礎配套,沒有哪個國家或地區會比中國更低。這些因素,是中國能從容應對第三次工業革命的最大王牌和底氣所在。
D 自動化仍是中國智造近期任務
要實現中國制造強國2025的主要任務,必然繼續調結構促升級。而能否實現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轉變的關鍵,不能單純追求中國工業機器人和3D打印機的進步,而要以工業機器人和3D打印為龍頭帶動智能制造,提高工業整體現代化、自動化水平,這是支撐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基石。發達國家的發展方向是智能化,自動化則是近期中國轉型升級的主要方向。國內又有巨大的自動化市場需求,機器人作為集機械、電子、控制、計算機、傳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學科先進技術于一體的自動化裝備,必將成為引領中國自動化、智能化的新興大型高技術產業,完全有可能像美國、德國和日本那樣搶占世界發展的制高點。
同時,要更好地與移動互聯網相結合。以往,制造業意味著規模化生產、意味著產品的一致性,現在則要求生產的柔性化、產品的多樣化。企業要在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競爭環境中生存下來,就需要提高效率、縮短產品的研發周期,以及實現產品的個性化定制化。
工業機器人很好地提高了效率,3D打印實現了產品的個性化、定制化,移動互聯網則賦予了遠程控制和網絡打印更多的可能性。縮短產品的研發周期,惟有靠人才能實現,這對新時期的綜合性、復合型人才儲備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企業發展戰略將隨之發生巨大變化,傳統制造業將更多地向“微笑曲線”的設計和品牌兩端攀升,而不是一味大規模并購。
同時,移動互聯網的迅猛發展,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改變現有的產業形態和商業模式,在這場猛烈的變革下,必須要有創新性、顛覆性的思維,就像當年華為用計算機思維制造程控電話交換機一樣。以后有可能出現移動式3D網絡打印機器人。它既可以依靠傳感器遠程雙向傳輸數據,打印出合格的零件并進行遠程操作安裝;也可以現場對破損部位、難成形零件(比如飛機的復合材料、異型件、非標件)等進行測量、建模、制造、焊接、檢測,可以極大地節省維修制造時間和人工運輸成本。
E 機器人發展主戰場待確定
中國機器人聯盟預測未來10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將達到6000億元,機器人產業集群的年產值將達到3萬億元,工業機器人10年內的需求無憂,5年內產能不會過剩,主要基于三個因素:
一是國內雖然有30多個城市建設機器人產業基地,特別是重慶、沈陽、青島等城市手筆更大,比如上海(以外資企業為主,2020年目標是600億~800億元)、重慶(以國內企業為主,2020年目標過500億元)、蕪湖(以埃夫特為主體,2017年目標是100億~300億元)、廣州(以廣數為主體,2020年目標是10萬臺機器人)、沈陽(以新松為主體,2017年目標是500億元)、青島(以新松、安川電機等為主體,2020年目標過百億元),但形成規模尚需時日。一般來說,從投資意向到商務考察、敲定優惠政策至項目落地需1~2年時間,廠房建設和設備調試有2年左右的周期,量產也需1年以上。而且,這30多個基地絕不可能全部建成。
二是組裝機器人的技術要求和成本都比較高,不太可能出現像當年“螺絲刀空調”和“山寨手機”這樣的奇景。國內組裝企業議價能力弱,采購成本比國外通常貴3~5倍。僅減速機一項就占機器人成本的35%左右,電機、控制器部分占10%左右。同時,近幾年機器人的價格下降了50%以上,組裝機器人無利可圖。真正具有核心競爭力的企業,一定能發展壯大。
三是外資品牌的影響力降低。中國機器人產業聯盟的數據表明,2013年外資品牌的機器人銷售量為2.7萬臺,占總銷售量的74%,近乎壟斷的局面正在改變。雖然國外品牌正加大在華投資生產力度,但中國自主品牌工業機器人崛起的大勢已不可逆轉,就像中國家電、中國高鐵曾經走過的那樣。
國外機器人是伴隨著汽車行業的興起而成長的,當代汽車行業對機器人精度、效率和穩定性的要求都非常高,近期國內企業在乘用車行業難以有很大的突破。但還有一個巨大的空白區域,那就是專用車市場和部分卡車、汽車零部件生產商。目前國內大量的中小型改裝車企業,生產條件非常差,惡劣的焊割環境難以招到年輕工人。上裝的焊接又沒有底盤的技術要求高,外企尚未進入,即便看中了也未必打得起“價格戰”;改裝車也沒有生產制造底盤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高價機器人難有市場。部分卡車、汽車零部件生產商對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技術改造升級的愿望迫切,很多重體力勞動工位難以吸引青年工人,急切需要大量“高性價比”機器人。所以,專用車市場近期會是國產機器人的一個重要戰場。
此外,國外機器人企業對國內鑄造、家電、陶瓷、石化和飼料等傳統行業不熟悉,利潤也沒有汽車行業高,既無先發優勢也無開發動力。這些行業產能巨大,技術改造和轉型升級的空間同樣巨大,對工業自動化特別是用性價比高的經濟型機器人替代人工有相當大的需求,應該是中國機器人競爭的主要戰場。只要策略得當、扶持得力,中國自主品牌機器人必將由搬運、機床上下料、碼垛、鑄造等低端應用領域,逐步拓展到汽車零部件、工程機械、軌道交通、低壓電器、電力、IC裝備、軍工、煙草、金融、醫藥、冶金及印刷出版等眾多行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