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變革三十年,致敬三十年,夢想下一站。在不久前舉行的2014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企業家分別圍繞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暢談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新動力和新機遇,勾...
變革三十年,致敬三十年,夢想下一站。在不久前舉行的2014中國企業競爭力年會上,與會專家學者、企業家分別圍繞近日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暢談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常態、新動力和新機遇,勾勒中國夢想下的新征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李揚認為,新常態下,在勞動力和投資要素動力減弱的情況下,我國要走創新驅動之路。中國入世首席談判代表、博鰲亞洲論壇原秘書長龍永圖則認為,要更加重視進口和對外投資的作用,通過海外投資培養全球最有競爭力的中國跨國公司。
向創新驅動邁進
在此前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把新常態確定為當前及今后一段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狀態,提出要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也就是說,未來5~1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期,我國經濟都將處于這個新常態。
李揚認為,認識新常態,就必須正視之前的“舊常態”。過去我國經濟增長主要依靠勞動力、資本和科技進步的要素驅動。現如今,從勞動力要素看,我國制造業已經飽和,人口和資源要向服務業轉型。去年社科院的一項研究顯示,中國服務業的勞動生產率遠遠低于中國的制造業。
從投資要素看,過去幾十年,中國經濟增長是在連續不斷的高強度投資下形成的,而現在這一驅動力也在不斷減弱。2012年我國投資增速第一次降到20%以下,2013年繼續下降到18%以下,2014年將低于16%,今后投資增速可能逐漸降到10%左右甚至個位數。
“因此,所謂引領新常態,從要素配置的角度來說,首先就是創新驅動,用創新來引領”。李揚說。
在李揚看來,創新并不容易,走向創新驅動,不僅要重新審視我國的創新體系,推進經濟體制改革;還要解決好投資的轉型問題,使其繼續發揮好促進經濟增長的關鍵作用。
除了創新驅動,引領新常態,還要把我們的經濟活動轉向保護環境、創造綠色環境。
“當我們看到霧霾已經讓我們無法生存,看到食品中的重金屬和水污染等一系列問題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思考,如果我們創造這么高的GDP,就是為了創造一個無法生存的環境,這個GDP我們還要它干什么?”李揚直言,為此,我們首先要實施科技創新,但不能被動、簡單地創新,要用環保科技引領新常態,讓所有的投資、生產、生活轉向保護環境,創造文明友好的環境中去。
引領新常態,還要發展新型服務業和新型制造業。“中國的制造業已經飽和,中國的傳統工業化進程已經基本完成,現在世界的趨勢是再工業化。”李揚表示,我國經濟要向服務化發展,它不是簡單地發展服務業,而是要讓整個經濟服務化,真正的服務業是從與制造業分工的基礎上分解而來,這樣才有效率。
在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金碚看來,未來30年中國要富強,更多地落腳在一個“強”字上。
“中國人不怕競爭,過去我們認為中國人不能競爭,加入WTO的時候也很膽怯,但實踐證明,中國人可以競爭。”金碚坦言,改革開放后的第一個30年充滿了競爭,未來30年我國將走向更加公平競爭的新常態,在這個新常態下,我國才能真正走向創新驅動,中國才能更強。
更重視進口和對外投資
根據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要追求內需與外需的平衡,引進外資和對外投資的平衡。對此,龍永圖也闡述了自己的觀點。
龍永圖認為,我國的出口競爭優勢依然存在。中國的產業和制造業在過去30年發展中促使中國出口邁出了巨大步伐,當前情況下我國還要繼續出口,只有通過出口,才能使中國的產品永遠保持國際競爭力。“如果我們不出口,中國企業就不知道什么是全世界最好的質量標準、什么是最先進的環保標準、什么是最可靠的安全標準。”
在擴大出口的同時,還要更好地增加進口。“誰是全球最大的進口國,誰將在全球貿易體系中說了算,這也是美國過去幾十年一直壟斷國際貿易體系發言權的原因。”龍永圖表示,為了使中國從貿易大國轉型為貿易強國,首先要成為全球最大的進口國。中國的制造業只有引進全球最好的技術、零部件、原材料、人才和專利品牌,才能打造一流的中國制造。從這個意義上講,企業的競爭力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中國整合全球資源的能力。
對于中國是否還需要繼續引進外資,龍永圖的答案是肯定的。“現在的競爭力并不是企業與企業的競爭,而是產業鏈與產業鏈之間的競爭,如果沒有成為全球產業鏈網絡中的有機組成部分,中國企業將像一個孤島一樣,無法在健康的全球競爭生態中繼續前進,因此引進外資對我們依然重要。”
他同時認為,在吸引外資的同時,還要不斷擴大對外投資。現在中國科技企業大規模走向國際的潮流已經開始,這是不可阻擋的。2014年海外投資的數量第一次超過了吸引外資的數量,這是一個歷史性的轉變。
“要通過海外投資培養中國的跨國企業,培養中國的全球最有競爭力的跨國公司。”龍永圖表示,我國很多企業列入了財富500強,但很尷尬的是,全球500強企業海外營業收入占到總收入的60%以上,而中國企業的這一比例只有13%。
龍永圖認為,全球化最重要的載體是跨國公司,我國要積極參與全球化,就必須加強海外投資。一個國家擁有多少跨國公司、擁有多么強大的跨國公司,是這個國家能夠在全球化過程中取得多少利益的決定性因素。
企業要融入新常態
新常態下,中國的企業也處于一個大變革的時期,處在從“舊常態”向新常態過渡的階段,在此期間,一些產業、企業和企業家將逐漸回歸常態,而一些新的企業和企業家將引領發展。如何積極融入新常態,也引發了企業界的熱議。
融入新常態,首先需要明晰新常態下的產業結構。清華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主任魏杰表示,按照需求指標和技術指標,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和現代制造將接替原來的產業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導型產業。
其中,戰略性新興產業包括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工程、新一代新技術、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高級制造等。
服務業也將是重要的支撐產業,它包括消費品、商務服務和生產服務業。值得一提的是,生產服務業是服務業的重要環節,未來服裝設計、工業產品設計、建筑產品設計等將產生巨大的需求。
在傳統制造業基本處于產能過剩的狀態下,現代制造無疑將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新引擎,例如飛機制造、高鐵裝備制造、現代船舶制造、核電、特高壓輸變電站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認為,在向新常態過渡的過程中,國內企業應該積極應對,多管齊下,既要找準新的定位,開發新的產品和服務,又要培育一些新的要素,開拓新的市場。
作為時尚界的代表,白領時裝有限公司董事長苗鴻冰直言,時尚行業是永遠不會過時的行業,但這兩年行業發展也受到了很大的影響,具體表現在人們的消費欲望明顯不足、市場不景氣等,行業出現了前所未有的低迷,這也是我們正在經歷的考驗。“新常態下,對于時尚行業來講,創新已經成為一個代名詞,創新就是讓經典成為殉葬品。”苗鴻冰說。
在聯想控股高級副總裁陳紹鵬的眼中,現在正是一個全新的時代,一個機會無限、方興未艾的時代,企業要積極擁抱互聯網。
“在中國新一輪改革開放的機會下,聯想去南美投資,并與智利、墨西哥簽訂了外貿協定,極大地享受著關稅下降帶來的好處。”陳紹鵬表示,但在這樣一個顛覆的時代,企業還要積極擁抱互聯網,如果不重新創新引領 業界熱議經濟新常態定位,重新思考,擁抱互聯網,很可能抓不住任何機會。
他建議,首先要改變心態,同時還要實現企業組織結構的極度扁平化,并且用創新思維和互聯網思維去發展,而不是繼續沿用過時的大一統方式管理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