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中國制造2025》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質檢總局...
2015年5月19日,國務院正式印發了我國實施制造強國戰略第一個十年的行動綱領——《中國制造2025》?!吨袊圃?025》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會同國家發改委、科技部、財政部、質檢總局、工程院等部門和單位聯合編制。為了讓廣大讀者進一步深入了解《中國制造2025》,記者采訪了工業和信息化部科技司副司長沙南生。記者:中國制造2025提出的發展方針是創新驅動,質量為先,綠色發展,結構優化,以人為本。為什么要提質量為先?怎樣實現質量為先?
沙南生:大家知道,中國的制造業現在面臨的形勢是前后夾擊,前頭是一些西方發達國家重新重視制造業,在加速“制造業的回歸”和“再工業”;后面是一些國家以比中國更低的勞動生產成本,承接制造業的轉移。在這種形勢下,提出質量為先,應該是基于三個方面的考慮:一是要突破中國制造業質量的瓶頸。近年來中國的制造業產品質量應該是向好的,但同時我們也應該看到,還存在不少問題。比如說,在基礎領域,我們的一些關鍵材料、關鍵零部件和核心系統,質量和可靠性不是太高,長期依賴于進口,受制于人。另一方面,在一些行業高端產品的設計制造方面,質量和可靠性也存在一些問題。要改變這種低水平、低附加值的制造業狀況,必須從質量入手。
二是支撐我國制造業持續穩定地發展。提質、增效、轉型是中國制造業追求的目標,無論是提升需求、刺激消費,還是擴大供需,保持產品的競爭力,必須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產品的質量和可靠性。
第三方面,提出以質量為先,是我們實現從制造大國向強國轉變的需要。“中國制造2025”的目標就是要實現中國制造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的轉變,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學習和借鑒德國“工業4.0”的理念。德國“工業4.0”的核心是工業、工業產品和服務的高度交叉滲透,這種高度交叉滲透是基于產品的高質量和可靠性,是基于產品的新的用途和新的功能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是基于產品的服務或者作為產品附加值而提供的服務是獨一無二的。換句話說,德國“工業4.0”,其支撐就是質量和品牌。如果沒有質量和品牌,不要說中國實現工業強國的目標不能實現,就連制造大國的地位,由于一些國家的追趕,都要褪色和動搖。
所以從這三個方面來說,我們提出質量為先,就是我們在整個實現中國制造2025里面所要考慮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
記者:怎么去落實?
沙南生:大家都知道,企業是質量和品牌的責任主體。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怎么來落實企業的主體責任,這就需要我們全社會來共同關注、共同負起這個責任。首先,從政府部門來說,政府制訂法規、政策,要有利于社會的資源比如說資金、技術、人才向一些高質量的、高效益的產業轉移。政府針對高端產品設計、共性技術等中國制造的薄弱環節,要組織專項行動、專項計劃。要引導企業承擔其主體責任,使企業以誠信為基礎,以提高產品質量為核心,以滿足消費者或者用戶的需求為導向,要有一套科學的品牌培育方法和先進的質量管理方法。
此外,落實質量為先,還需要一大批質量技術咨詢機構,在咨詢、檢測、試驗、鑒定、評價等方面為企業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