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備受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8日至21日在京舉行。會議定調2016年中國經濟工作總基調為“穩中求進”,認為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回...
備受矚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12月18日至21日在京舉行。會議定調2016年中國經濟工作總基調為“穩中求進”,認為我國經濟發展基本面是好的,潛力大,韌性強,回旋余地大,也面臨著很多困難和挑戰,特別是結構性產能過剩比較嚴重。會議提出2016年將重點解決幾個具體問題,即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毫無疑問,明年中國經濟部署及宏觀經濟政策取向體現了長短兼顧、近遠結合的特點。因為會議不僅在落實“十三五”規劃部署、推進結構性改革方面作了部署,還就明年政策取向和經濟社會發展重點工作作出了安排。從某種意義上說,中央部署五大任務,意在提升經濟效率、減少金融風險。
綜觀會議公報內容,筆者歸納為以下幾個要點:
第一,在解決產能過剩和房地產庫存方面,有一種思路是通過引入新的資源,增加新的購買力,來消化這些低效投資,盤活資產。但另一種看法認為,如果采取市場化方式來處理這些固化的資產,正如中央所說,讓“僵尸企業”以市場化方式出清,這會更利于市場調整。這種思路至少可以避免將增量資源再投入到低效資產中,轉而投向更有活力的領域,更有利于中國經濟結構的調整。這兩種思路,前者的重點在為過去“解困”,后者則著眼于為未來“創新”。這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路,相信會成為未來經濟工作的重點內容之一。
第二,在降低企業成本方面,中央提出了包括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企業稅費負擔、社會保險費、財務成本、電力價格、物流成本在內的一系列舉措。此次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擺脫單一減稅模式的決定,體現了中央切實降低企業負擔的決心,減負的效果預計要比單純依靠減稅好得多。
第三,在宏觀政策方面,今后財政政策應該更加積極,而貨幣政策繼續放松的空間不大。明年積極財政政策加大力度將主要體現在減稅和提高財政赤字率。赤字率提高可以增加財政支出,財政部可以增發專項國債和特別國債,提高地方債發行額度,同時也為減稅提供空間。今年11月,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在一次論壇上公開對3%赤字率紅線的科學合理性提出質疑,認為這一紅線應該在實踐中調整,引發市場對中國財政政策繼續擴張的猜想。而此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則明確明年及今后一段時間將階段性提高赤字率。顯而易見,中央有很大可能加強財政政策力度,成為2016年扭轉經濟困局的重要政策工具。
第四,在市場化改革方面,中央在包括電價、物流成本等領域給出了指示,顯示中央把企業營商環境列入未來要解決的重要問題范疇。這種調整與中央強調的注重“供給側改革”的思路是一致的。而結合中央城市工作會議來看,可能對中國今后的新型城鎮化下半場、房地產市場的市場容量和發展空間以及如何在城市發展中體現供給側改革等方面,都會產生重要的影響。事實上,在發揮需求側拉動的同時強調供給側改革,一個重要變化就是推動市場化改革、打破各種形式的壟斷,最終提高市場供給的水平,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五,推進工業企業升級。目前普遍的觀點是,大部分中國制造企業仍然徘徊在工業2.0-3.0之間,升級到工業4.0的層級迫在眉睫。但企業升級離不開政府培育新興要素市場。企業植根于社會經濟生態系統,產業升級尤其要涉及新裝備、新工藝、新人才等新型要素資源,但企業不可能為“喝牛奶而專門養一頭奶牛”,社會化協作是必然的過程。產業升級需要產業鏈協同,市場不可能什么都干,政府介入要素市場的培育和發展就顯得尤為重要,這業已越來越決定著各地招商引資的成敗。
總之,中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和必須進行的改革已經很清楚,下一步是往哪個方向去做、如何去做、如何實現目標的問題,這都需要決策部門在仔細研究之后,進行很好的政策設計以及政策落地的安排。目前,強調供給側改革、堅持以城鎮化為動力、加大投資力度等,在中央調整工作重心之后,都需要一項一項來落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