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中國經濟增速進入“6時代”。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9%,創1990年以來新低。而1月下旬,地方兩會密集召開,多省...
中國經濟增速進入“6時代”。日前,國家統計局發布數據顯示,2015年全年我國GDP同比增長6.9%,創1990年以來新低。而1月下旬,地方兩會密集召開,多省市2016年GDP目標“破7”。2016年是我國“十三五”開局之年,1月初,《人民日報》發表了某“權威人士”的訪談文章,文章中提出了經濟未來L型增長的基調,并且要徹底打破市場對“通過短期刺激實現V型反彈”的幻想,指出未來“不會有V型反彈”而是“L型增長”。雖然這位“權威人士”并未署名,但我們可以從中推斷出L型增長將是我國近幾年經濟發展的主要格局。
凡事都有兩面性,在實行改革開放的這30多年,我國經濟取得了不少突飛猛進的成就,同時也埋下了隱患。對于很多地方政府而言,任職期間的政績成為了他們的唯一標準,很多政府都想在每個五年計劃之內做出成就,但我們都知道沒有長期的鋪墊,所取得的成就往往都是根基不穩的業績,這些所謂的業績和政績都是一大堆泡沫,短期看起來一片欣欣向榮,但其實是經濟繁榮的假象。
因此,“十三五”規劃的開局之年,特意放慢速度具有某種必然性,因為我國經濟現在要的并不是速度,要的是質量。磨刀不誤砍柴工,這句話說起來好像人人都懂,但又有多少人愿意花時間去磨刀呢?
正是基于以上的巨大慣性,當2015年GDP增速數據公布之后,很多人因為數據低于7%而感到恐慌,這種恐慌是正常的,經濟增速下降、工業品價格下降、實體企業盈利下降、財政收入增幅下降、經濟風險發生概率上升,這正是GDP增速下滑的原因。想解決這些問題其實很簡單,通過一些簡單手段,如加強政府投資,就能輕而易舉地扭轉局面,但也會發生上文所說的,短期內會一片欣欣向榮,但數年之后就會造成新的災難。盲目投資建設,只會干預市場經濟的正常,看起來是解決了就業機會,增多了市場供給,但很有可能會發生一些例如投資沒有回報的情況,還有可能出現非常多的虛假供給和需求。
在經濟轉型的過程中,哪些領域才能為經濟發展筑底?那些能夠逐漸消化過剩產能、逐漸淘汰落后產能、提升工業和制造業效率、有利于科教文衛事業、有助于實現共同富裕、在短期之內或是數年之內并不會為我國經濟帶來明顯增長的重大項目,那些有助于為我國未來經濟發展奠定基礎的領域,才是值得由政府投資、民間資本投資以及老百姓關注的。
未來5年,我國發展主要格局是“穩”。穩不意味著不求上進、原地踏步、停滯不前,不意味著我國會將經濟增速放置在較低的水平。穩,是為了更好地面對困難和挑戰,在擴大內需同時穩定外需,大力發展實體經濟以穩定經濟健康增長。訂單穩定,企業方能正常生產;薪酬穩定,人們才能正常工作;社會穩定,經濟才能健康發展。要做到真正的“穩”,就不能好高騖遠,而是要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將目標設定到一個合理位置,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需要努力克服各種不穩定不確定因素的影響,及時解決苗頭性、傾向性問題。
毫無疑問,L型經濟并不是一個消極的信號,我們可以在L型經濟期間去掉浮躁、去掉泡沫,去思考更適合新常態經濟下的發展策略。我們需要思考如何在L型經濟中打牢更多的發展基礎,為今后穩定、健康的發展做好鋪墊。
我認為,我國L型經濟或將持續到2018年,三年的基礎鋪墊有助于為我國大部分的建設項目工作打好基礎。同時,三年時間對全球經濟而言都是一個緩沖期,相信全球經濟都會在此期間有所沉淀,共同經歷這個蕭條周期。相信挨過這個難關,中國經濟將進入新的轉折點,屆時打下的基礎將推動中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作者系著名經濟學家、《東莞日報》特約經濟學家宋清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