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昨日,記者從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權威人士處獲悉,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于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促進有色金屬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嚴控新增產能、退出...
昨日,記者從中國有色金屬工業協會權威人士處獲悉,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了《關于營造良好市場環境促進有色金屬工業調結構促轉型增效益的指導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從嚴控新增產能、退出過剩產能、完善儲備體系等多個方面,實施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從內容看這份文件是國家供給側改革全局的一部分,改革核心問題還是解決行業低效、產能過剩的問題,同時使得資源配置更加合理化,為結構轉型后的新產業留出一定要素資源,促進有色金屬行業的整體升級。”中大期貨副總經理景川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
供給端:產能退出和結構調整
“這是行業加快細化供給側改革精神的一個體現。”生意社總編、中國大宗商品發展研究中心核心專家劉心田認為,國家在這個時點推出結構調整政策可謂正當其時,“從今年2月份到4月底的一波大漲行情中,有色系在整個商品體系里表現是最差的,遠低于黑色系,這也是因為有色面臨的挑戰最大,不僅是國內,全球的有色金屬產業都處于一個艱難的環境下。”
針對行業面臨的結構性過剩、供需失衡等深層次矛盾,《意見》設定了優化有色金屬工業產業結構的主要目標:電解鋁產能利用率保持在80%以上,銅、鋁等品種礦產資源保障能力明顯增強,稀有金屬資源開發利用水平進一步提升等。
產能問題依然擺在了首要位置。《意見》提出,嚴控新增產能方面,確有必要的電解鋁新(改、擴)建項目,要嚴格落實產能等量或減量置換方案,嚴厲查處違規新建電解鋁項目。
“化解過剩產能是電解鋁等有色行業的重點問題,肯定是壓一些能耗高的、生產條件落后的產能,發展低能耗、清潔生產、降本增效的優質產能。”北京有色金屬研究總院副院長、有色金屬材料制備加工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熊柏青對記者表示,“目前過剩的不只有電解鋁,包括一些小金屬也要關注過剩問題,上產能時一定要理智,多往高技術含量、深加工的方向走。”
在加快退出過剩產能方面,《意見》提出,要完善主要污染物在線監控體系,對不符合法律法規、產業政策和相關標準的企業,要立即限期整改;未達到整改要求的,要依法依規關停退出。引導不具備競爭力的產能轉移退出。
此外,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適時調整發展戰略,主動壓減存量產能,實施跨行業、跨地區、跨所有制的等量或減量兼并重組,退出部分低效產能。
需求端:推進國際合作
“化解過剩產能的另一個出口是擴大不同有色金屬的應用鏈條,這樣過剩產能自然就化解了。”熊柏青表示,“對這方面應該更重視,因為這是增量的問題,是以主動的方式去產能,對吸引就業、發展經濟也有正向作用。”
《意見》提出,擴大市場應用。加強上下游合作,建立行業協會牽頭,上下游企業參加、有關方面參與的協商合作機制,解決制約產品應用的工藝技術、產品質量、工程建設標準等瓶頸問題,拓展消費領域和空間。
同時,完善相關產品標準。健全有色金屬產品標準體系,強化有色金屬行業質量控制。
熊柏青表示,目前研究院和有色協會也都在致力于推進有色產品的應用,比如大幅擴大鋁材在建筑、交通運輸等領域的應用等。
對于推進國際合作,《意見》提出積極落實“一帶一路”戰略部署,充分發揮我國有色金屬先進技術和裝備優勢,帶動先進裝備、產品、技術、標準、服務的全產業鏈輸出,提高國際化經營能力。
“全產業鏈輸出的概念很好,就是指全周期發展,從而避免行業的周期性波動。”景川對記者表示,“因為不同時期產業鏈不同點的利潤不同,整合好之后,形成全周期的發展模式,避免上游掙錢、中游虧損這樣的問題,這有利于有色金屬行業真正的升級。”
“我國的鋁加工、銅加工等行業建得晚,所以裝備技術很不錯,一些大品種的有色金屬材料都具備了走出去的條件。”熊柏青說。
儲備體系:適當增加部分儲備
《意見》要求,健全儲備體系,完善政府儲備與商業儲備相結合的有色金屬儲備機制,適當增加部分有色金屬儲備。探索開展有色金屬企業商業儲備試點,鼓勵金融機構研究支持有色金屬商業收儲。
“過去的儲備體系向外界傳遞的一個信號就是干預市場,價高則拋,價低則收,對市場價格產生較大沖擊。”景川說,“現在已經在推進的一個是國家自身儲備,還有通過市場外包,能夠減少中央政府負擔,同時也是市場化的、常態化的,避免出現出其不意的情況,也能解決戰略需求等問題。”
熊柏青則認為:“有色金屬的可再生性很好,擴大應用等于變相提高了我國資源儲備量。現在使用了有色金屬產品以后就實際上形成了儲備,只是這種儲備不在國儲局,而是在民間,因此有色金屬的再生資源化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