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6月14日傍晚,德國總理默克爾乘專機返回柏林,以沈陽為終點,結束了為期3天的訪華之旅。隨著“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進一步對接,雙方的合作熱度再度攀升。實際上,早在2...
6月14日傍晚,德國總理默克爾乘專機返回柏林,以沈陽為終點,結束了為期3天的訪華之旅。隨著“中國制造2025”與德國“工業4.0”進一步對接,雙方的合作熱度再度攀升。實際上,早在2013年,沈陽機床集團就推出了具有工業4.0理念的數控機床系統,打破了國外企業的技術壟斷。隨著這款名為i5的數控系統逐步打開國內市場,i5及其背后的研究團隊也為更多的人所知曉。
80后碩士擔當研發主力
“i5”是由上海研究院副院長朱志浩帶領一群80后年輕碩士歷時5年自主研發的產品。其名稱來自5個英文單詞—Industry(工業),Information(信息),Internet(互聯網),Intelligence(智慧)和Integration(集成)的第一個字母。
2013年,應用i5系統的數控機床進入市場,并且很快受到大批民營企業的歡迎。近兩年,全球的機床工業都在經歷衰退,中國機床工業也被認為是出現產能過剩。而“i5”數控機床的銷量,卻在這時“逆勢上揚”。2015年4月,數控系統巨頭發那科迫于競爭壓力,把同類系統的價格下降了20%。
i5系統不僅打破了國外數控系統的技術壟斷,更是超前地具有工業4.0理念的系統。例如,i5使機床在加工產品的同時也生產可以通過互聯網實時傳送的數據。于是,i5機床就成為一個智能終端,通過可以存儲和分析大數據的云平臺,就能夠解決成本核算、遠程操控等問題。
今年,沈機將聯手神州數碼在全國建30個“i5”智能工廠。他們所有的機床將接入iSESOL云平臺,形成一個完整的網絡。
2007年,沈陽機床集團聯合中科院計算所,日本安川公司以及一家歐洲公司,開始開發自己的數控系統。沈機董事長關錫友請自己同濟大學的師兄朱志浩主持研發。1年后,由于最終認識到外國公司不會輕易把自己的核心技術告訴別人,研發團隊下定決心從基礎開始做出自己的系統。
很難想象,i5系統最后是由2名高校老師和7名對數控機床并不了解的研究生“邊做邊學”研發出來的。朱志浩選人的標準很簡單:年輕人、能干事、沒有被“框框”束縛住。最終,這批年輕人果然不負眾望,他們研發了把作業計劃、生產調度、設備管理、成本核算等信息系統全部集成在機床上的算法和軟件,研發出雙向補償技術,使機床的加工精度不低于日本的產品。
目前,“i5”數控機床的已有用戶主要分布在江浙地區和珠三角一帶(零星用戶已遍及全國),以民營企業為主。其中珠三角地區的用戶集中在3C(通信和消費電子)行業。為了滿足3C行業的制造需求,沈機專門為3C行業量身定制了M1智能高速鉆攻中心,其加工精度、效率與使用發那科和西門子數控系統的機床不相上下,而且占地面積小,成為“i5”數控機床銷量增長的主力。
沈機上海研究院市場部副部長萬德科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除了技術上打破壟斷,沈機還利用融資租賃、更便利的售后服務等種種策略進一步打開市場。“我們現在就是要打破客戶對國外品牌的依賴”。
深圳銳鼎制工是一家生產手機金屬結構件的企業,去年9月開始使用沈機的i5系統,并簽署了戰略協議。沈機新的機器會提供給銳鼎使用,而且,如果一些新的生產工藝需要用沈機的設備來實現,后者將會免費提供。另外,沈機還為銳鼎提供一個常駐的技術團隊。
銳鼎制工常務副總向時代周報記者介紹,沈機的系統能夠實時把所有機床的信息,比如刀具的壽命,產品的品質狀況等輸送到辦公室,將來還可進一步互聯網化。
大部分企業處于2.0階段
從i5數控系統,到一個普通的生產車間,中國的制造業水平體現出極大的內部落差,大部分企業遠遠沒有到轉型升級工業4.0的時候。
廣州機械研究院院長黃興對時代周報記者分析說,“工業4.0”并不包含革命性技術,它是將各國已有的技術打包整合成一個新的工業系統,包括工業機器人、射頻識別、3D打印、工業互聯網、智能物流等。“萬物互聯”是其核心理念。但是,目前所說的“機器換人”乃至“無人工廠”離工業4.0的概念還有很遠的距離。
黃興認為,未來5-10年,“工業4.0”只能是示范工程。他向時代周報記者表示,目前中國的工業基礎還是比較薄弱,很多企業還在2.0的水平,3.0的企業都不多,如果一窩蜂地追求歐洲提出的工業4.0理念,反而可能削弱制造業的競爭力。
機械工業研究院副院長石勇認為,目前的機器換人趨勢,首先是解決勞動力短缺問題,但更重要的就是為轉型升級做準備。黃興對記者表示,工業4.0意味著信息技術和工業技術的深度融合,珠三角在信息技術方面處于比較領先的地位,對整個制造業的轉型升級是很有利的。
隨著機器換人的趨勢日益明顯,國內企業在核心技術上的劣勢也愈發突出。廣州數控高級總經理李伯基曾向媒體表示,如果核心零部件全部依賴進口,國產機器人90%的成本將掌握在國外機器人廠商手上。
抉擇創新路徑
隨著瑞士ABB、德國庫卡、日本安川和發那科等企業深入中國市場,中國如何在核心技術上快速追趕對手呢?
近年來,部分有實力的企業希望通過并購來獲得國外企業的核心技術,然而這種并購往往受到各種條款限制,中國企業無法順利獲得對方的技術所有權。石勇認為,即使不能把技術兼并過來,也應考慮公司兼并,因為技術都有溢出效應,有了公司兼并,雙方自然會有許多交流,在這個過程中再慢慢學習。
很多情況下,與外企的技術交流要比想象中的困難。前文中沈機最初與歐洲一家公司的合作就是典型的事例。合作開發中,由這家公司打包向上海團隊提供底層技術,但所有的數據和代碼一律不向中方開放,唯一開放的內容是人機界面和譯碼的一部分,上海團隊可以在對方提供的開發包上進行二次開發,但這些工作都沒有涉及到數控系統最核心的部分,只是邊緣性開發,例如修改用戶界面中的文字或圖標顏色。
除此之外,該公司的高層還對上海團隊有很強的防范心理,拒絕與中方的技術人員探討任何有關技術問題的細節,同時也禁止他們的工程師對這方面的內容作出介紹。
經過大半年的合作,上海團隊深刻地意識到“市場換技術”的方式其實根本沒有換來技術,因為外方根本就不會把核心技術交給自己。想要掌握核心技術,就只有自主研發一條路可以走。
石勇曾在接受時代周報記者專訪時表示,技術創新有三類:第一個是國家發改委提出的對國外技術的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第二個是中科院提出的集成創新,就是把模塊化產品集中起來再創新;第三個是科技部提出的原始創新,特指高科技、搞研發。珠海2017年或2020年的規劃里側重于第一種創新,但未來,三種創新方式應該要全面開花。
6月13日,西門子與幾家中國大型企業簽署了一系列合作協議,在鋼鐵、船舶制造、電子和航空航天領域實現強強聯手,布局智能制造。這是此次默克爾訪華的成果之一。
對于中德的制造業合作,國家發展改革委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經濟合作室主任張建平分析稱:“德國有其技術優勢,中方在資本和人力資源上有優勢,還擁有規模巨大的市場。這些要素組合起來,不僅對中德制造業的升級有利,甚至對全球的制造業發展都會起到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