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制造業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關鍵是市場用戶對產品最終認可,減少無效供給,加強優質供給。市場是檢驗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敗的試金石,用戶導向是制...
制造業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提高全要素生產率,關鍵是市場用戶對產品最終認可,減少無效供給,加強優質供給。市場是檢驗制造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敗的試金石,用戶導向是制造業供給側改革重要方向。用戶導向釋放出制造業面向市場的原動力
制造業供給側改革精髓是以用戶為中心理念指導企業全流程作業,在產品研發、制造、營銷、銷售與服務中兌現企業對用戶價值承諾,要義是企業對用戶的真誠,而非用戶對企業的忠誠。這與美國Gartner集團率先提出的“辨識、獲取、保持和增加可獲利客戶”客戶管理出發點是有區別的。制造業以用戶為中心,這是現代商業文明的基本邏輯——制造業活動的原點。
企業出發點不同,企業的業務流程就不同。有了互聯網下大數據用戶需求,通過縮小制造企業與用戶在交流上的時空距離,可以實現用戶為原點的目標,可以將企業為本的流程轉化為用戶為本的流程,在企業文化上推崇用戶價值最大化,企業戰略上選擇與用戶共贏,企業作業采取用戶的交流互動。這種流程中,用戶不是被企業管理的資產,而是共生共贏的戰友,同時,也可避免核心企業利益極大化,配套協作企業利益最小化,甚至殺雞取卵,核心企業殺傷一批協作單位再換一批的現象。傳統制造業客戶管理更多地體現的是御人之術,而以用戶為中心更多體現的是為人之道,道與術的區別,可使企業對使用產品者有不同的理解,也會向他們提供不同的產品與服務的價值。
有了互聯網下的用戶導向運行模式,使企業增加了與用戶共同打造優質供給平臺的可能性。例如,服裝、家居、家電等企業可以通過網上平臺,促進用戶體驗消費和參與設計制造新品、根據買家瀏覽、購買、評價分析產品狀況,再確定產品后續改進和產量,實現去庫存、降成本,提質增效。總之,制造企業價值不僅僅在于產品流通程度,更取決于其在網絡中與用戶互動能力、產品反饋質量和數據強度,通過用戶導向回到企業創造價值為用戶服務的原點,將提供優質的供給。
用戶導向釋放出制造業轉型升級的創新力
制造業借助互聯網等技術,可開拓我國制造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新路徑。
路徑之一:制造業利用大數據實施創新決策,企業轉型成為品牌商,自建品牌和渠道,向“價值鏈高端”攀升。如終端消費品品牌商實現的小眾市場定位,通過大數據分析下的智能制造,以用戶訂單為軸心的市場信息神經中樞,推動企業的柔性生產,縮短用戶需求到用戶供給的時間,減少中間品和產成品庫存,降低物流交易成本,不僅能夠實現大批量且低成本,而且能夠為用戶提供較短生產周期的小眾化定制產品。
路徑之二:制造業利用互聯網促進生產技術、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升級,從消費者—廣告營銷—零售—批發—制造環節,互聯網化呈現“逆向”倒逼的過程,從消費環節的互聯網化倒逼制造業互聯網化的市場化過程,制造業適應市場的能力明顯提升,最終表現為有效產出、庫存和運營費用的大幅降低,如,利用電子商務平臺,服裝業線上線下形成了“小批量、多款式、快反應”制造能力,推動著新市場需求偏好的形成,促進制造企業產品升級。
用戶導向促進了企業產品功能與技術的同步發展。一方面,企業提供個性化定制產品的功能多樣性,形成產品或服務功能差異性,保證了客戶滿意度與不同消費體驗,形成企業市場的核心競爭力。另一方面,企業從內部的技術層面,支持客戶所需產品(或服務)的特殊功能和體驗,運用技術、方法、過程、模塊等新手段,為大規模定制商業模式提供支持能力,最終促進了企業素質的提高。
用戶導向釋放出制造業精準化市場的活力
傳統大規模生產模式導致市場與消費需求脫節,無效供給大增。一是在生產制造環節,傳統制造模式的價值主張以商業資源稀缺為前提條件,企業主導控制權,規模化和標準化生產能力是評價企業強弱的標準,價值創造就是“一次生產百萬件”的形式,導致大眾消費低價值規模化產品的經濟地位,生產者以產定銷,這種先生產后銷售,先投資(重資產)后經營的方式的模仿和累積,將導致產能過剩,庫存積壓,財務虧損。二是在市場銷售環節,商家為賣出滯銷品投入巨額廣告費,正面引導或者負面影響客戶的購買行為,這種信息傳播具有單向性,是轟炸式灌輸,而用戶沒有產品驗證的渠道,或者產品體驗信息無從由與本身情況相近的社群中獲得。同時,傳統生產模式還會“壓榨”產業鏈后端的供應或賒賬,往往導致供應商偷工減料,進而造成企業陷入成本高、品質劣、利潤低,甚至虧損的困境,有的更是陷入誠信危機,這是當今部分企業陷入供給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
隨著移動互聯技術應用,產品市場進入了用戶主權時代,用戶的話語權伴隨著產品信息的公開、透明、易得而不斷增強。同時信息來源開放,用戶的產品選擇權得到保障,隨著大數據技術進入市場分析領域,用戶可以通過專業大數據分析機構,無償或有償取得專業性產品的性能功能、使用效果、社會評價的市場信息。由于產品信息傳輸是在企業與用戶之間加速雙向互動的,產品體驗中雙方不斷溝通反饋信息,用戶可以更透徹地了解產品和企業,也使得企業能夠及時了解用戶,真正擁有了踐行“用戶為上帝理念”的手段,伴隨產品用戶群的細分,達到企業生產與市場對接的精準化。
用戶導向釋放制造業大規模定制的推動力
目前,制造業中大規模標準化生產方式正在向大規模個性化定制方式轉型。大規模定制產品,每一份訂單、產品、生產工藝、生產流程不同,如果按照傳統的制造方式,將導致生產成本高,生產周期長,在傳統的大批量生產中,企業對產品保持單一、標準化來穩定大量生產供給,通過規模經濟實現低成本,而要實現個性化定制則要損失效率,在成本與效率的矛盾中只能取其一,即規模經濟使企業產品保持低價位和大批量生產過程帶來成本優勢。
而通過消費互聯網和工業互聯網與用戶直接聯系,再加上智能制造設備(智能生產線)的投入使用,恰好能解決這些問題,實現降低成本與提高效率的并行創新。大規模定制不僅能夠實現大批量標準化的低成本,而且能夠為用戶提供定制產品的較短生產周期,解決成本與效率相互矛盾的問題,形成以用戶訂單為核心的市場信息神經中樞,推動企業的柔性生產,縮短用戶需求到用戶供給的時間成本;互聯網支持下的用戶先下訂單,企業接單后生產,減少中間品和產成品庫存,降低了物流交易成本,這是大規模定制商業模式成功的關鍵因素。
用戶導向促進了產品生命周期、交貨期的同步縮短。產品周期和交貨期縮短關系到產品創新速度和用戶良好體驗。在大多數客戶需要較短交貨時間的市場環境中,在價格和質量相當的情況下,互聯網大數據的大規模定制智能制造能夠滿足客戶對產品個性化的需求,同時,在電子商務、智能物流支持下,產品以直接遞送到客戶手中的方式,縮短了交貨期,使得產品周期可以大為縮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