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16年,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總需求等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新經濟加速發展,中國制造業經濟中的積極變化不斷積累增多。國家統計局制造...
2016年,在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適度擴大總需求等政策措施的作用下,以新產業、新業態、新商業模式為代表的新經濟加速發展,中國制造業經濟中的積極變化不斷積累增多。國家統計局制造業采購經理調查結果顯示,2016年制造業PMI先抑后揚、穩步回升,年均值明顯高于2015年,制造業運行呈現緩中趨穩,穩中向好發展態勢。1、制造業PMI總體呈現穩中有升穩中向好發展態勢。
2016年,中國制造業PMI年均值為50.3%,比2015年上升0.4個百分點,高于臨界點。4個季度的均值分別為49.5%、50.1%、50.2%和51.4%,全年呈前低后高走勢。
2、生產和需求保持增長,供需關系逐漸改善。
2016年,制造業生產和市場需求保持平穩增長,增速均有所加快。生產指數年均值為52.4%,高于2015年0.2個百分點,制造業生產指數逐季提高,延續了良好的擴張態勢。新訂單指數年均值為51.1%,高于2015年0.9個百分點,走勢穩步回升,總體水平較去年明顯上升。
3、原材料價格持續快速上漲,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受到一定影響。
2016年,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年均值為57.1%,高于2015年12.2個百分點。原材料采購價格的持續上漲,推高了企業出廠價格,出廠價格指數年均值為51.7%,高于2015年7.7個百分點,全年走勢與主要原材料購進價格指數基本相同。
4、全球經濟復蘇不穩定不均衡,制造業進出口小幅波動。
當前,世界經濟復蘇進程緩慢且不平衡,世界經濟不穩定因素仍然較多。受其影響,我國進出口貿易雖有所好轉但基礎并不穩固。2016年,新出口訂單指數年均值為49.4%,高于2015年1.5個百分點。進口指數年均值為49.2%,高于2015年1.7個百分點。
5、新動能加速聚集,結構持續優化。
2016年,高技術制造業和裝備制造業PMI年均值分別為52.0%和51.0%,高于制造業總體1.7個和0.7個百分點。其中汽車制造業、電氣機械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電子設備及儀器儀表制造業和醫藥制造業等行業全年表現更為突出。值得一提的是,汽車制造業PMI年均值為52.4%,高于制造業總體2.1個百分點,全年實現快速增長。
6、消費結構升級,消費品制造業指數保持高位。
2016年,與消費結構升級密切相關的消費品制造業PMI年均值為51.7%,高于制造業總體1.4個百分點。一些高端消費品制造企業立足消費升級的需求,積極進行供給側結構調整和定向優化,消費品制造業對保持經濟增長和提質增效的支撐作用不斷增強。
7、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取得積極進展,化解過剩產能效果顯現。
去產能位列“三去一降一補”五大任務之首,2016年各地和有關部門制定并實施了多項化解過剩產能的方案和措施,克服諸多困難取得積極成效。高耗能制造業PMI年均值為49.2%,位于收縮區間,低于制造業總體1.1個百分點,高耗能制造業總體持續回落。
8、大型企業指數較高,小型企業處于低位。
2016年,不同規模企業在制造業經濟回暖中發揮了積極作用,但大、中、小型企業表現并不均衡,大型企業明顯好于中小企業。大型企業PMI年均值為51.6%,與2015年相比大幅上升0.8個百分點,中、小型企業PMI年均值低于制造業總體,均處于收縮區間,表明制造業中小型企業發展中困難仍然較多。
9、各區域指數均有所回升,但仍不均衡。
2016年,我國制造業經濟總體回暖,各區域景氣度均有不同程度上升,但發展仍不均衡。各區域PMI年均值均有不同程度的回升。其中,東部、中部、西部和東北地區PMI年均值分別為50.7%、50.6%、49.4%和49.4%。
10、制造業實體經濟發展中仍面臨諸多困難。
2016年,制造業市場需求回暖,企業景氣度有所提升,但國內外經濟形勢仍然復雜多變,化解過剩產能和降成本的任務依然繁重,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仍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從調查中企業反映的問題與困難看,2016年排在前三位的依然是訂單不足、資金緊張和勞動力成本上漲。
當前,我國經濟增長仍處于換擋期和結構調整與轉型升級的關鍵階段。2017年是實施“十三五”規劃的重要一年,也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深化之年,要堅決貫徹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努力促進制造業保持平穩良好的發展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