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霍頓。”——10月20日,在南澳大利亞的阿德萊德,通用霍頓汽車公司(下稱“霍頓”)Elizabeth工廠,最后一輛出廠的通用車身前懸掛著這一標語。
當天,霍頓關閉了這家工廠,并停止了旗下所有的整車和發動機制造業務。據了解,該汽車廠的關閉將導致失去950個工作崗位,供應鏈上1000多個工作崗位也將喪失。
作為澳大利亞最后一家汽車制造企業,霍頓的最后一輛汽車生產下線,標志著擁有150余年歷史的澳大利亞汽車制造工業正式終結。
“路上會有人夸你的車”
“總算松了口氣。”第二天,當第一財經記者找到家住墨爾本的澳籍華人張鵬(化名)時,他顯得有些慶幸。“之前也不太了解,20日得知工廠關閉了很擔心汽車的維修保養問題,趕緊問了好幾家4S店。幸好,維修服務的4S店還是照常運行的。”
他在今年2月份的時候將開了多年的途觀賣了,換了一款經典的HOLDENCommodoreV86.2L。而這一款霍頓汽車則是其就職的公司、澳大利亞最大的電信運營商Telstra租賃給他的。
事實上Commodore向來是霍頓最受歡迎的一款車型,沒有之一。這款直譯為“海軍準將”的車型誕生于1978年,連續8年蟬聯“澳大利亞最暢銷中高檔轎車”,至今已出了四代。這款車向新西蘭、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新加坡和中國香港等右舵國家(地區)市場的出口超過10萬輛。
說起他的霍頓汽車,張鵬便一下來了精神,開始滔滔不絕:“我這款車是經典款,也是澳大利亞本土的最后一代,以后都會去韓國或者泰國生產了。路上時不時會遇到有人夸你的車,甚至很多車遇到我的時候會主動讓路,可見當地人非常看重這個感情。”
霍頓在澳大利亞的歷史不可謂不輝煌。巔峰時期,它曾占據澳大利亞市場50%的份額。
目前,由于這款車型的動力性能等原因,澳大利亞當地警車大量采用這款Commodore車型,其中包括便衣警察。
從輝煌到走下坡路,霍頓的掙扎困厄也必然有跡可循。
早在2013年底,通用就宣布了霍頓將于2017年在澳徹底停產的消息。當時的澳大利亞總理阿博特稱當天為澳大利亞制造業的“最黑暗的一天”。
進入上世紀80年代之后,一項名為“巴頓汽車計劃”的政策打開了澳大利亞汽車制造的潘多拉魔盒。隨著日系品牌競爭力的逐漸強大,澳政府本欲通過降低汽車關稅,換取在澳大利亞設廠的日系車企加強與霍頓的合作,從而提升澳大利亞汽車競爭力。
但事不遂人愿。人們很快發現,隨著澳大利亞制造成本的一路走高,反而通過進口渠道向澳大利亞輸出的產品競爭力更強,外資車企紛紛撤退,轉移至成本更加低廉的新興市場。據悉,日產和三菱分別于1990年和2008年關閉了澳大利亞生產線。失業工人大量涌向霍頓。為了保證足夠的工作崗位,霍頓決定擴大生產。另一方面,霍頓進行了資本重組,分為“霍頓汽車公司”以及“霍頓發動機公司”。
很快,不堪重負的霍頓開始喪失自主研發能力,逐漸淪為一家貼牌車企。以1982年霍頓發布的Camira車型為例,其累計虧損5億澳元,7年之后就草草停產。2003年,霍頓占據已久的澳大利亞本土銷量冠軍最終還是被豐田奪去。至此,霍頓汽車便正式走向衰落。
市場研究機構J.D.Power(君迪)澳大利亞高級區域經理LoiTruong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采訪時表示,“澳大利亞停止制造汽車之后,對于霍頓而言,繼續向澳大利亞進口帶有‘霍頓’印記的車輛便顯得尤為重要。”
尷尬的市場
“澳大利亞也許是世界上最獨特的汽車市場之一。”LoiTruong表示。
6月27日,澳大利亞統計局(ABS)公布2016年人口普查統計報告。2016年澳大利亞常住人口為2340萬。眾所周知,汽車工業是規模經濟。而消費者數量的孱弱正是其市場規模較小的原因之一。
另一方面,雖然市場容量不大,但其競爭卻尤為激烈,一部分外資車企通過其較強的產品力逐漸蠶食了霍頓深耕多年的本土市場。LoiTruong透露,“單就乘用車而言,澳大利亞人仍有近60個品牌車輛可選,這十分令人驚訝。”
有意思的是,即便是市場占有率穩居第一的豐田,也處于入不敷出的尷尬位置,2017年10月上旬,豐田汽車關閉了運轉了54年的澳大利亞工廠;此外,福特也于2016年關閉了其位于墨爾本的工廠。
事實上,各品牌的制造生產雖舉步維艱,并逐漸撤出澳大利亞,但隨后它們均轉而以進口的方式繼續輸出市場——澳大利亞制造遭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品牌尚在,制造已亡。
LoiTruong認為,澳大利亞制造業的勞動力成本過高。“進口車以更具競爭力的價格提供與對手相似的產品,這使得豐田和霍頓難以在澳大利亞繼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