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博鰲亞洲論壇發表主旨演講。場內,掌聲雷動、喝彩滿堂,場外,“習式演講”廣受世界媒體追捧。習近平到底講了哪些重磅內容,將對世界未來產生什么影響?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中央廚房)小廚現在幫你梳理消化——
“習式四觀”為國際政治新秩序注入中國智慧
面對風云變幻的國際和地區形勢,習近平倡導“共同營造對亞洲、對世界都更為有利的地區秩序,通過邁向亞洲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人類命運共同體?!?br/>
在“邁向命運共同體”的主題引領下,習近平在演講中提出 “四個堅持”,為新型國際關系和國際政治新秩序注入“中國智慧”。小廚幫你拎出幾條“干貨”。
政治觀: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各國相互尊重、平等相待。
理念:
1、各國體量有大小、國力有強弱、發展有先后,但都是國際社會平等的一員,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權利。
2、涉及大家的事情要由各國共同商量來辦。
3、作為大國,意味著對地區和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更大責任,而不是對地區和國際事務的更大壟斷。
主張:
1、要尊重各國自主選擇的社會制度和發展道路,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關切,客觀理性看待別國發展壯大和政策理念,努力求同存異、聚同化異。
2、要共同維護亞洲來之不易的和平穩定局面和良好發展勢頭,反對干涉別國內政,反對為一己之私搞亂地區形勢。
合作觀: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合作共贏、共同發展。
理念:
1、東南亞朋友講“水漲荷花高”,非洲朋友講“獨行快,眾行遠”,歐洲朋友講“一棵樹擋不住寒風”,中國人講“大河有水小河滿,小河有水大河滿”。這些說的都是一個道理,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大事、辦好事、辦長久之事。
2、要摒棄零和游戲、你輸我贏的舊思維,樹立雙贏、共贏的新理念,在追求自身利益時兼顧他方利益,在尋求自身發展時促進共同發展。
3、合作共贏的理念不僅適用于經濟領域,也適用于政治、安全、文化等廣泛領域;不僅適用于地區國家之間,也適用于同域外國家開展合作。
主張:
要加強宏觀經濟政策協調,防范不同經濟體經濟政策變動可能帶來的負面外溢效應,積極推動全球經濟治理變革,維護開放型世界經濟體制,共同應對世界經濟中的風險和挑戰。
安全觀: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實現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續的安全。
理念:
1、當今世界,沒有一個國家能實現脫離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沒有建立在其他國家不安全基礎上的安全。我們要摒棄冷戰思維,創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條共建、共享、共贏的亞洲安全之路。
2、各國都有平等參與地區安全事務的權利,也都有維護地區安全的責任,每一個國家的合理安全關切都應該得到尊重和保障。
主張:
1、要通盤考慮亞洲安全問題的歷史經緯和現實狀況,多管齊下、綜合施策,協調推進地區安全治理,統籌維護傳統和非傳統領域安全。
2、要通過對話合作促進各國和本地區安全,以合作謀和平、以合作促安全,堅持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反對動輒使用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脅。
3、要堅持發展和安全并重,以可持續發展促進可持續安全。亞洲國家要加強同其他地區國家和有關組織合作,歡迎各方為亞洲發展和安全發揮積極和建設性作用。
文明觀:邁向命運共同體,必須堅持不同文明兼容并蓄、交流互鑒。
理念:
1、今天的亞洲,多樣性的特點仍十分突出,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匯聚交融,共同組成多彩多姿的亞洲大家庭。
2、中國古代思想家孟子說過:“夫物之不齊,物之情也。”不同文明沒有優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別。
主張:
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讓文明交流互鑒成為增進各國人民友誼的橋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的動力、維護世界和平的紐帶。
“三個不會動搖”,展現命運共同體的中國擔當
伙伴們,聽完習近平關于國際秩序新主張的“四個堅持”,是不是感覺說到你的心坎上了?但是,國際上總有一些固執己見的人擔心中國會走國強必霸之路。對此,習近平在演講中,重申了三個“不會動搖”,即“在前進的道路上,中國堅持和平發展,決心不會動搖;堅持共同發展,理念不會動搖;堅持亞太合作發展,政策不會動搖”,處處體現中國擔當。
關于和平發展,習近平強調,中國近代以后遭遇了100多年的動蕩和戰火,中國人民絕不會將自己曾經遭受過的悲慘經歷強加給其他國家和民族??v觀歷史,任何國家試圖通過武力實現自己的發展目標,最終都是要失敗的。中國將毫不動搖地堅持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堅持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秉持正確義利觀,推動建立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始終做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的堅定力量。
關于共同發展,習近平表示,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將繼續給包括亞洲國家在內的世界各國提供更多市場、增長、投資、合作機遇。未來5年,中國進口商品將超過10萬億美元,對外投資將超過5000億美元,出境旅游人數將超過5億人次。中國將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不斷完善國內投資環境,保護投資者合法權益,同大家一起,共同驅動亞洲發展的列車,不斷駛向更加光明的未來。
關于亞太合作發展,習近平指出,“遠親不如近鄰。”這是中國人很早就認識到的一個樸素的生活道理。中國堅持與鄰為善、以鄰為伴,堅持睦鄰、安鄰、富鄰,秉持親誠惠容的理念,不斷深化同周邊國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聯互通,努力使自身發展更好惠及周邊國家。中國已經同8個周邊國家簽署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正在商談簽署中國—東盟睦鄰友好合作條約,并愿同所有周邊國家商簽睦鄰友好合作條約,為雙邊關系發展和地區繁榮穩定提供有力保障。
“三大有利條件”支撐國際政治新秩序
當前,世界經濟仍處于深度調整期,低增長、低通脹、低需求同高失業、高債務、高泡沫等風險交織,主要經濟體走勢和政策取向繼續分化,經濟環境的不確定性依然突出;地緣政治因素更加突出,局部動蕩此起彼伏;恐怖主義、網絡安全、能源安全、糧食安全、氣候變化、重大傳染性疾病等非傳統安全和全球性挑戰不斷增多,南北發展差距依然很大。
盡管如此,實現國際秩序新主張還是有很多有利條件。從演講中,我們可以看到:
有利條件一: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的方向發展。
世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變化,歷史性地改變了人類的命運。全球殖民體系土崩瓦解,冷戰對峙不復存在,各國相互聯系、相互依存日益加深,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時代潮流滾滾向前,國際力量對比朝著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平的方向發展,保持國際形勢總體穩定、促進各國共同發展具備更多有利條件。
有利條件二: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力量在壯大。
亞洲形勢也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地區各國實現了民族獨立,掌握了自己的命運,壯大了維護地區和世界和平的力量。區域和跨區域合作方興未艾,互聯互通建設加速推進,呈現千帆競發、百舸爭流的強勁勢頭。亞洲已經擁有世界三分之一的經濟總量,是當今世界最具發展活力和潛力的地區之一,在世界戰略全局中的地位進一步上升。
有利條件三:和平共處等原則得到越來越多認同。
亞洲國家率先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并同非洲國家一道,在萬隆會議上提出處理國家間關系的十項原則。冷戰結束后,亞洲國家在推進區域合作實踐中逐步形成了相互尊重、協商一致、照顧各方舒適度的亞洲方式。這些都為正確處理國家關系、推動建立新型國際關系作出了歷史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