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上班先看一遍國際新聞,已成為陳麗芳的日常工作。“了解國際社會動態,是發現新興市場的機會。”作為鋼結構公司外貿業務員,她將目光放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以及南美,理由顯而易見:基建需求旺盛,全球礦業復蘇。
這是她今年完成銷售業績的期望所在,也是廣東制造業保持外貿增長的希望所在。作為外貿大省,今年廣東進出口累計增幅連續5個月放緩。廣東省統計信息網顯示,今年1–4月出口累計增幅出現負增長,這是15個月來首次出現的。匯率波動加大持續增加企業進出口成本,尤其減弱企業議價能力,造成匯兌損失。
數據為他們的希望提供了支撐。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今年上半年廣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7289.5億元,增長1.7%,繼續保持增長趨勢。“接下來還將繼續開拓‘一帶一路’國家,經營市場的同時兼顧研發,確保產品具有市場競爭力。”西屋康達董事長蔡湛文對時代周報記者說。
客戶觀望 出口壓力增大
外貿冷暖,銷售自知。
“近段時間業績不好,銷售壓力很大。”陳麗芳供職于廣州某大型鋼結構公司,在行業內口碑居前列。在外貿銷售的崗位上工作超過3年的她,積累了穩定的客源。按道理來說,銷售業績并不是她的壓力所在,但今年情況有點不同。
公司主營大型鋼結構,客戶類型以工程總承包商為主,訂單都是大項目,比如采礦場、煉油廠、化工設備等,一張訂單總額從數百萬美元至上億美元不等。“項目需要參與招投標,一談就是三四個月。加上至少半年的生產周期,整張訂單從洽談到完成生產,將近要一年時間。”陳麗芳對時代周報記者說,按照以往經驗,一年能夠順利談下來一兩張訂單,算是不錯的業績。但今年她還沒談下來一張,而距離年底只剩下3個月。
訂單減少,是當前廣東不少制造業企業必須共同面對的局面。9月1日,廣東省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發布的數據顯示,從今年3月開始新訂單指數從57.1回落至8月的48.7,生產指數也從3月的53.4降至8月的50.1。據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統計,今年上半年外貿出口1.91萬億元,下降3.3%。
“稅率、匯率、成本,都是客戶考慮是否下單的因素。”陳麗芳的客戶主要來自歐美。今年初開始,她與客戶洽談時就感受到他們的猶豫,“受外部經濟環境因素的影響,國內生產成本也在提高,客戶在衡量性價比。”她說,由于鋼結構應用在復雜環境,對質量、技術都有嚴格要求,客戶自然明白“一分錢一分貨”的道理,但“小算盤”也越打越響,“主要是受稅率影響”。
稅率是影響企業出口的關鍵因素。華昌鋁業副總經理武衛社向時代周報記者印證了這一說法。2007年7月,經國務院批準,鋁型材、條、桿的8%–11%出口退稅被全部取消,并從當年8月起對鋁型材的非合金產品征收15%出口關稅。華昌鋁業在2005年成立出口部,剛把腳步邁向出口,又因取消退稅影響把腳懸在了半空。“那時企業出口還是剛起步,訂單不多,影響不算很大,但對整個行業都的影響很大。”武衛社回憶道。
2007年,國內鋁擠壓材出口量達到峰值98萬噸。鋁型材出口關稅被取消后出口量急速直線下降,2008年出口量僅23.6萬噸,同比下降69%。直到2009年4月,鋁型材等有色金屬的出口退稅從0提高至13%,出口量才逐步回升。
如今,華昌鋁業已是行業內第二大出口企業,年出口量達到3萬噸。“每年出口退稅在抵扣增值稅后,還有稅款返還至企業賬戶,為企業節省了成本。”武衛社說,如今公司出口銷售額每年增長約30%,整體占廣東基地銷售30%。
盡管如此,他坦言出口也有壓力。“除了稅率,還有匯率。”由于出口國家主要位于東南亞、歐洲、非洲等,均以美元為結算幣種,匯率一旦出現變動,客戶也會隨之觀望,訂單遲滯。
客戶考慮時間越長,銷售壓力越大。“歐美客戶占比約六成,大多處于觀望狀態。”陳麗芳說,工資待遇主要體現在整個部門的業績上,公司產量達標,績效自然提升,工資跟著漲了,反之亦然。“近期工資待遇都沒有以前好”。
形勢穩中有變 陸續出臺利好
出口企業的壓力在8月廣東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上就有所體現。
廣東省經信委公布的數據顯示,8月PMI為49.3。這是自2016年3月以來,廣東PMI指數首次回落至榮枯線(50.0)下。官方分析, 5月以來廣東制造業企業訂單指數呈現下行趨勢,6月起出口訂單指數跌至榮枯線下,外部環境出現明顯變化。
與內地很多省份不同,廣東作為外貿第一大省,制造業更多是依賴出口,近3年出口占GDP比重約45%,全國則是不到20%。從2017年數據來看,全國對外貿依存度高的前十個城市,廣東就占了半數。因此,在外貿環境中,廣東制造業算是“春江水暖鴨先知”。
官方對此次PMI指數定調為:“穩中有變的形勢已初步顯現。”“穩”,是廣東進出口總值仍在增長。廣東省統計信息網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廣東進出口總值3.24萬億元,比去年同期增長2.7%。其中,6月進出口和出口值分別達5743.9億元、3422.1億元,創下年內月度峰值。
出口產品結構和貿易結構則在“變”。對外出口的不僅是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上半年高新技術產品出口增長6.7%,高出傳統勞動密集型產品出口增速24.3個百分點。廣東制造業的出口銷售重點則在新興市場,例如東盟、金磚國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等。其中,廣東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進出口繼續保持增長趨勢,對俄羅斯、巴西、南非等出口額也較去年同期增長,對俄羅斯出口增速高達23.9個百分點。
有危就有機。近年來,廣東正瞄準“一帶一路”搭建外貿合作平臺,加強和沿線國家貿易往來。總投資25億元的中拉經貿合作園在去年11月建成開園,首批進駐15個項目。廣州海關則實施系列貿易通關便利化措施,例如建立9條中歐安全智能貿易航線,實現一次通關、報驗,全程監控,提高貨物通關效率。
近期,廣東陸續發布利好政策,提振制造業信心。8月28日,廣東發布《深化中國(廣東)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實施意見》,將在自貿區內依托粵港澳合作平臺探索三地規則制度對接,搭建粵港聯手參與的“一帶一路”建設服務平臺。
半個月后,廣東發布“實體經濟新十條”,在去年“實體經濟十條”的基礎上升級,推出7條具體降成本政策,并在盤活土地資源、支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以及支持重大產業項目方面推出支持力度更大的舉措,包括重點支持、培育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綠色低碳、生物醫藥等萬億級制造業新興支柱產業。
行業洗牌 加速自我變革
盡管PMI并沒有如往常“漂亮”,但規上工業企業還是交了可觀的成績單。
廣東省統計局公布信息顯示,今年1–7月廣東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4662.10億元,同比增長6.6%。從行業來看,半數以上行業實現利潤增長,其中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4027.71億元,增長3.8%。
“在環保政策持續加壓、人力成本持續增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等因素的影響下,其實行業已經過一輪洗牌。”一家中型制造業企業負責人向時代周報記者說,“環保風暴”讓中小型企業承受了不小的壓力,中小型企業的競爭就會變成效率競爭,例如推動智能化、自動化改造,減少人力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提升品質。
制造業大市佛山就有不少案例。專為燒制陶瓷生產窯爐的中鵬熱能以云控技術,實時監控、管理窯爐生產、運作;宏石激光用一套設備,完成汽車座椅生產線的上料、切割、焊接等5個工序……今年省經信委公布的146個智能制造示范項目,佛山就占了28個,上述企業均在其中。
企業自身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整體虧損面收窄。數據顯示,今年1–7月廣東47242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中,虧損企業9792家,虧損面為20.7%,比上半年收窄1.0個百分點。
西屋康達主營中央空調,面向東南亞、南非市場銷售。蔡湛文對時代周報記者說,企業經營危機越大,對創新技術發展要求就越高。“只要品質提升、效能提升,實現技術創新,企業就能走下去。”接下來,西屋康達將“大而全”的市場策略改變為“小而精”,深耕技術研發的同時兼顧開拓“一帶一路”市場。“相信在政府支持下,廣東制造業能渡過難關。”他說。
“一帶一路”成為出口企業的重點。華昌鋁業早已在“一帶一路”布局。“雖沒有直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但我們的產品已經進入沿線35個國家和地區銷售。”武衛社說,這些國家和地區的出口銷量占總體銷量的50%。
陳麗芳也在找新的商機,“新聞說全球采礦業復蘇,南美、澳洲也是重點。”她的目標很簡單,希望能夠在這三個月內找到新訂單,“廣東做出口還是有優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