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號
國家已經在著手解決民營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
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第二次會議17日在北京召開。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組長劉鶴主持會議并講話。
會議強調,必須堅持基本經濟制度,充分發揮中小微企業和民營經濟在國家經濟社會中的重要作用。同時強調,必須進一步深化研究在減輕稅費負擔、解決融資難題等方面支持中小微企業發展的政策措施,推動中小微企業高質量發展。
此次會議傳遞出了兩大信號,重申民營經濟在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著力解決民營企業當前面臨的困難和問題。
從生產四要素角度來說,勞動、資本、土地和組織(企業家才能)都可能是民營企業發展的絆腳石。就當前而言,在金融強監管的背景下,民營企業明顯感到資金鏈緊張、融資渠道不暢,因此保障資金的流動性成為企業的燃眉之急。
在國務院促進中小企業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召開會議的第二天,2018中國普惠金融國際論壇在北京召開,多位與會人士為民營企業融資貸款建議、支招。
問題
中國銀行業協會黨委書記、專職副會長潘光偉首先拋出四大問題,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國際貿易摩擦加劇背景下,普惠金融發展面臨壓力和挑戰。
其一是貨幣政策的傳導機制有待進一步疏通,銀行要在風險可控或者承擔適度風險的前提下,加大對民營和小微企業的支持力度。
其二是傳統模式下為小微企業等提供金融服務成本高、風險大的特點并未改變,商業可持續性面臨挑戰。
其三是普惠金融制度缺乏系統性、制度性安排,有些政策落實不到位。
其四是互聯網金融等新型金融業態存在規范不足、業務異化、信息安全等問題。
從問題出發,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
辦法
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會長李東榮提出,應該建立支持小微企業發展的風險共擔機制。
比如,應該結合普惠金融服務變化趨勢,實施激勵性的貨幣政策,差異化的監管政策,針對性的財稅政策,特色化的地方配套政策,加強各類政策的協同與銜接,發揮國家融資擔保基金、地方政府風險補償基金等風險分擔機制的作用,促進金融資源向民營企業等傾斜。
這與另一種觀點不謀而合。“解決融資難的問題,銀行業是主力軍,但不能靠銀行業金融機構單打獨斗,加強財政、工商、稅務監管部門的聯動,應當做好政策傳導,構建信息資源共享、合作共贏的普惠金融生態環境。”潘光偉說。
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強調風險共擔,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小微、民營企業與商業銀行之間存在信息不對稱的鴻溝。最直接的表現是,小微企業存在公司治理和財務報表不規范,缺乏有效擔保抵押等情況。
中國建設銀行總行副行長章更生直言了這一痛點,銀行在實際業務中確實存在民企與國企不能一視同仁的情況。這主要是小微企業的經營相對不夠規范,有的信息不夠完整,不夠真實。銀行做小微企業貸款業務,其一它的成本高,其二也擔心風險大。
怎么辦?章更生提出,一是運用大數據技術,破解信息不對稱的難題;二是運用大數據進行貸后風險監測預警,發現問題盡早處置;三是打通政府各部門所擁有的公共信息資源,運用大數據加強誠信社會建設。
多元
銀行固然是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主力軍,但李東榮也提出,應該尊重市場規律,堅持普惠金融服務主體的公平準入、公平競爭。著力破解不合理的政策約束和制度瓶頸,增強各類從業機構開展普惠金融實踐創新的內生動力。
中國近萬家小額貸款公司就是一個例子。
中國小額貸款公司協會會長向衛國指出,小貸公司是中國普惠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更好發揮小貸公司的作用,應劃清正規小貸公司與非法放貸組織的界限,加快正規小額貸款公司立法,為小貸公司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宜信公司首席戰略官陳歡也指出,金融講究客戶分層,在這個體系上面可以打造更加多層次的普惠金融市場。此外,面向小微企業貸款的風控挑戰更大,面對這樣的挑戰,數字化的發展也帶來了很大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