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待了許久,國內三大運營商的5G低頻段試驗頻率分配方案出爐。12月6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向三大基礎電信運營商發放了全國范圍5G中低頻段試驗頻率使用許可,這也意味著正式的方案將很快確認,并且與此相差不大。
具體來看,中國電信獲得3400MHz-3500MHz共100MHz帶寬的5G試驗頻率資源,中國聯通獲得3500MHz-3600MHz共100MHz帶寬的5G試驗頻率資源。中國移動獲得2515MHz-2675MHz、4800MHz-4900
MHz頻段的5G試驗頻率資源,其中2515-2575MHz、2635-2675MHz和4800-4900MHz頻段為新增頻段,2575-2635MHz頻段為重耕中國移動現有的TD-LTE(4G)頻段。
業內廣泛認為方案符合預期,分配方式也根據運營商的發展情況做了平衡。
頻譜分配
在5G牌照發放之前,5G頻譜先確定,以便產業界提前進行測試和部署。
5G波段主要分為兩個技術方向,分別是 Sub-6GHz 以及mmWave(毫米波)。其中Sub-6GHz 基礎設施將繼續利用2.5-2.7GHz,以及增加3.3-3.8GHz和4.4-5GHz,顧名思義就是利用6GHz以下的帶寬資源。目前工信部采用了Sub-6GHz方案。事實上,就目前5G商用而言,Sub-6Hz技術相對更成熟,毫米波國內尚未分配。
繼續細分Sub-6Hz頻段,3.5GHz頻段的產業成熟度最高,而中國電信和中國聯通正是獲得了主流的3.5GHz頻段,各有100MHz。由于該頻段高于他們4G主頻段1.8GHz,按照電磁波頻率越高波長越短、衰減速度越快的特點,5G基站的覆蓋密度需要增加,中信建投通信行業的報告預計,其5G基站數量可能是4G的1.5倍左右。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聯通和中國電信還要各退20MHz的頻譜,由中國移動接手。對此,中國聯通12月7日晚發布公告稱,將于2019年3月31日前,在全中國內地范圍內逐步停止使用2555-2575MHz頻率,該頻率由工信部收回。中國電信的公告也表示,在同一期間內逐步停止使用2635-2655MHz頻率。
再看中國移動,分別獲得了2.6GHz頻段160MHz及4.9GHz的100MHz,業內普遍認為中國移動接下來的5G建設會以2.6GHz為主,4.9GHz目前產業成熟度低,建設成本較高。雖然2.6GHz相對3.5GHz來說成熟度低一些,但這也是移動4G主要頻段,并且頻段更低,因此在建設上有成本優勢。
對于中國移動的兩個頻段,賽迪顧問高級分析師李朕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分析道:“高頻段(4.9GHz)覆蓋范圍比較小,易受到干擾同時繞射能力較差。2.6GHz建設成本低,但是收益也低,不過中國移動體量大,對它來說應該不是問題。”
一位運營商內部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2.6G是移動4G的主力頻段,有豐富的TDD(時分雙工,一種通信技術)經驗,而5G都是TDD制式,中國電信、中國聯通反而TDD經驗比較少。同時,2.6GHz作為低頻段也有覆蓋優勢,但是現在產業鏈主流是3.5GHz,中國移動頻段發展走勢還未可知,但中國移動有充足的資金支撐。”
他還認為,目前中國移動面臨的挑戰是2.6GHz的4G的處理,“目前很多用戶在2.6GHz上,中國移動本身是一個較繁忙的網絡,如果少一個主力頻段,4G會更忙。”
不過,未來4G會逐步過渡到5G,而除了頻譜的優劣外,5G的最終商用還要取決于運營商自身的業務布局、開放度以及市場運營能力。
李朕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每家運營商基于100MHz連續寬帶進行發展,能夠充分發揮大容量和連續覆蓋的優勢。對于聯通和電信來說,此次頻譜分配平衡了各家運營企業的資源,有利于三家企業在新賽道上均衡發展。”
商用與難點
5G各類試驗正在不斷推進,頻譜分配確定后,賽道更加明確。中信建投報告預計,中國運營商在2019年1-2季度或將啟動5G設備的集采工作,預期中國明年新建并開通的5G基站數量將在10萬站左右。
李朕表示,頻譜分配確定后,我國5G商用的進程和普及將加快。此前傳聞的運營商合并傳言也有了相對確切的信號,起碼從目前來看并沒有電信、聯通合并的趨勢。三家企業可以在各自的頻段良性發展。
按照工信部規劃,我國將在2018年年底完成5G規模組網測試,2020年啟動5G商用。那么,三大運營商目前為5G商用做了哪些布局?
基站和試點方面,中國移動從2018年開始5G規模試驗計劃,將在杭州、上海、廣州、蘇州、武漢這五個城市開展5G外場測試,每個城市將建設超過100個5G基站,還將在北京、成都、深圳等12個城市再進行5G業務應用示范;中國聯通也開展多家5G試點,位于武漢、深圳、杭州、北京、天津等16個省市;中國電信計劃在成都、雄安、深圳、上海、蘇州等12個主要城市開展5G外場實驗。
終端方面,中國移動董事長尚冰在中國移動全球合作伙伴大會上介紹道,明年上半年將推出5G智能手機和首批中國移動自主品牌5G終端產品, 在“5G終端先行者計劃中”,中國移動已經有6家芯片合作伙伴,20家終端合作伙伴,其中包括射頻5家、儀表若干家。
在垂直產業上,三家運營商也野心勃勃,自動駕駛、工業互聯網、智能制造等場景都已經涉足。12月7日,中國移動與阿里巴巴、百度、美國高通、新華三、海信、好未來、VMware、港華燃氣、華為、北京迪信通等合作伙伴,共同啟動發布了“產業數字化聯盟”。不久前,中國電信實現了杭州、溫州、寧波等地區的馬拉松5G高清直播。今年,聯通在廣州和文遠知行完成了5G網絡下的自動駕駛演示。
5G的迷人之處,不僅僅是追求更高的速率,也不僅僅是通信產業的升級。5G還將帶來更強大的網絡,更繁多、更底層的場景,除了C端外,為B端的產業融合帶來眾多機遇。但是對于運營商來說,目前距離5G商用也面臨不少難題。
一方面是關于網絡建設。“現在更多的是演示,而且都是工程期的演示,用的設備不是商用的設備,到時候都得換。”前述運營商內部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5G目前主要有三大場景優勢,大帶寬、低延時、超大連接,但是目前只有大帶寬在逐步落地,另兩大場景的標準還未完全確立,當低延時、超大連接的業務出來,可能建網思路也不一樣,現在都是按大帶寬建網思路來。到時候可能又要大調整。”
另一方面,商業模式的探索也是運營商還在著力解決的問題。
英特爾銷售市場部副總裁兼網絡和通訊運營商銷售事業部總經理謝沃納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說道:“近兩年以來,我們看到全球的運營商在虛擬化技術,例如NFV、SDN這些技術上的了解都已非常深刻,大家對5G也非常認可。技術層面是解決了,但在運營的層面仍面臨挑戰,包括之前的投資如何回報,有哪些商業模式,以及如何做服務。”
謝沃納還表示,運營商的轉型中,很多商業模式還在探索階段,這和運營商進入哪一商業領域是息息相關的。從提供通信管道到提供服務,運營商的核心角色和實力都需要再定義,包括接下來收益分享上的角色。談及商業模式的突破,李朕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5G的成本問題值得關注,由于工信部不斷深化提速降費概念,因此5G時代,如何權衡資費和速率仍是挑戰。另外,由于5G將面臨很多切實的如自動駕駛、智慧城市等大連接、低延時場景,因此,運營商不僅僅是電信服務的提供者,更需要向專業服務提供商的角色進行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