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支持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金,資本金得到補充的商業銀行要完善內部機制,提高對民營、小微企業貸款支持力度。
提高永續債發行審批效率,降低優先股、可轉債準入門檻。支持基金、年金等參與銀行增資擴股。
3月起對21個罕見病藥品和4個原料藥減按3%征收增值稅;支持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金,提高永續債發行審批效率,降低優先股、可轉債等準入門檻。
多部門“開足馬力”支持銀行補充資本
當前,多渠道補充資本金,是銀行業的首要問題之一,資本金缺乏已成為掣肘銀行加大信貸投放的實質性約束。因此,要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促進銀行加大信貸投放支持經濟穩增長,一項非常重要的舉措就是支持銀行通過發行資本補充工具補充資本金。
實際上,近期,相關部門就密集出臺政策,為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創造條件。
2018年12月25日,國務院金融穩定發展委員會辦公室召開專題會議,指出要盡快啟動永續債(包括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的發行,以解決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其本的有關問題。自此,永續債發行進入快車道。
1月24日,央行、銀保監會分別發布政策大力支持銀行發行永續債。央行方面,為提高銀行永續債(含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的流動性,支持銀行發行永續債補充資本,創設央行票據互換工具(Central Bank Bills Swap,CBS)。同時,將主體評級不低于AA級的銀行永續債納入中期借貸便利(MLF)、定向中期借貸便利(TMLF)、常備借貸便利(SLF)和再貸款的合格擔保品范圍。銀保監會則是放開限制,允許保險機構投資符合條件的銀行二級資本債券和無固定期限資本債券。
此次,國常會則提出更多利好銀行補充資本的政策。一是對商業銀行,提高永續債發行審批效率,降低優先股、可轉債等準入門檻,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同時發行多種資本補充工具。二是引入基金、年金等長期投資者參與銀行增資擴股,支持商業銀行理財子公司投資銀行資本補充債券,鼓勵外資金融機構參與債券市場交易。
可以看出,相關部門出臺的鼓勵銀行補充資本的政策無外乎從兩方面著手:
一是簡化銀行發行資本補充工具的審批流程,提高銀行發行資本補充工具的效率;
二是培育市場,為銀行順利發行資本補充工具吸引更多的投資者參與,放寬各類資金投資銀行資本補充工具的限制。
央行以及銀保監會的配套政策起到了立竿見影的效果。在政策出臺后的3個交易日中,中證銀行指數累計上漲了2.24%,排在所有中證二級行業的首位。
此次國常會再度釋放更多利好銀行補充資本的信號,預計也將會進一步利好銀行股。
資本占用問題需盡快明確,進一步豐富投資者群體
不過,對銀行永續債的市場發展來講,制度障礙的掃清、監管細則的明確并未完成,尤其是資本占用問題需要盡快明確。
“永續債的性質介于債和股之間,如果是銀行用表內資金投資其他銀行的永續債,理論上說,資本占用比例應該大于投資二級資本債的風險計提比例(100%)。”北京一大行人士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
此外,針對市場關注的銀行互持資本補充工具的情況,根據《商業銀行資本管理辦法(試行)》,商業銀行之間通過協議相互持有的各級資本工具,或銀保監會認定為虛增資本的各級資本投資,應從相應監管資本中對應扣除。商業銀行直接或間接持有本銀行發行的其他一級資本工具和二級資本工具,應從相應的監管資本中對應扣除。
也就是說,為了防止銀行虛增資本,對于銀行互持或是銀行間接購買本行資本補充工具的行為,都應從相應的監管資本中扣除。
然而,有銀行人士透露,現實中,銀行通過表外資金繞道委外投資本行資本工具的情況較多,這些資金本質上是銀行的負債或是客戶委托給銀行進行理財的資金,但用來補充本行資本且未有相應的資本扣除,有虛假注資的嫌疑。
“出現上述問題的根源,還是在于合格的金融機構投資者太少。此前,商業銀行資本工具的投資者群體相對有限,以商業銀行表內自營和理財、公募基金為主,資管新規下,由于銀行理財凈值化管理后對收益率的要求提升,資本工具的投資更為依賴商業銀行表內自營資金。所以,要防止虛假注資的問題,還是要豐富投資群體的多樣性。”上述銀行人士稱。
寬信用政策逐步顯效,1月新增信貸有望近3萬億
政府部門積極出臺支持銀行補充資本的政策,不僅是為了推動銀行滿足資本充足要求,也是為了讓銀行擁有充實的資本金后,可以加大信貸投放,支持經濟穩增長。
因此,會議就強調,支持商業銀行多渠道補充資本金,進一步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在堅持不搞“大水漫灌”的同時,促進加強對民營、小微企業等的金融支持。資本金得到補充的商業銀行要完善內部機制,提高對民營、小微企業貸款支持力度。
實際上,按照央行疏通貨幣政策傳導機制的思路,掃清銀行的資本約束是重要一環。央行貨幣政策司司長孫國峰近日就指出,從金融機構資金供給端看,銀行的風險偏好下降,自身還受到資本、流動性、利率等多重約束。因此,改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關鍵是形成激勵相容的機制,鼓勵銀行主動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而不是用下指標、派任務的行政辦法。針對銀行信貸供給仍存在的三大約束,央行正在積極采取措施加以緩解。
業內普遍認為,從去年四季度央行發力后,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已明顯改善,貸款融資自去年四季度以來明顯增長,盡管央行尚未公布今年1月的金融數據,但新增貸款規模有望大概率創歷史新高,寬信用政策效果逐步顯現。
媒體綜合近30家機構預測中值顯示,1月新增人民幣貸款料升至2.97萬億元,環比勁增近三倍,略高于去年同期水平;社會融資規模增量亦料創出天量規模達3.3萬億元。
華創證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瑜也表示,2019年全年信貸投放額度較去年同期明顯增長,尤其是五大行40%的信貸官表示信貸投放額度將上浮10%-20%。此外,2019年一季度貸款執行利率穩中趨降。資產荒及利率下行預期的背景下,多數銀行選擇將貸款投放節奏前傾以提高收益。
“銀行普遍反映2019年經營壓力依然較大,面對資產荒和利率下行的預期,貸款投放額度亦大幅向上半年傾斜,選擇早投放、搶收益。”張瑜稱。
光大證券首席固定收益分析師張旭對券商中國記者表示,貸款、債券、ABS等融資市場已表現出“量升價降”的特征,體現出貨幣政策的傳導效果已經明顯改善。待針對“三大約束”的若干精準政策進一步發力后,貨幣政策的傳導渠道會變得更加通暢,金融機構對小微企業、民營企業的支持力度還會加大。
“人民幣貸款是我國新增社融和社融存量中最主要貢獻力量,這決定了貸款傳導渠道在貨幣政策傳導中所處的關鍵位置。人民幣貸款融資自2018年四季度以來明顯增長,今年1月以來,人民幣貸款仍保持著較快的增長,預計1月貸款增量較有可能超過3萬億元,社融也將于今年一季度企穩。”張旭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