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小米集團與格力電器2018年財報的公布,雷軍與董明珠的“10億賭約”終于塵埃落定。根據雙方公布的財報,2018年小米營收1749億元,格力營收1981億元。從營收數據看,格力以232億元的優勢讓董明珠贏得這場賭約。
但在“賭約”背后,兩家企業遠不只是進行單純的營收對壘。5年前,小米是新經濟、互聯網模式的代表,而格力則是制造業、重資產的代表,雷軍與董明珠的“賭約”更是互聯網新經濟與傳統制造業的PK賽。
歷經五年的發展,兩家企業的發展路徑也在不斷變化與交融。小米逐漸走向線下零售、布局空調,喊出“All in AIoT”的口號;格力也做起了手機、芯片,將觸角向智能裝備、智能家居、新能源等領域延伸。
那么,小米為何不敵格力?如今的格力與小米,到底誰更具有核心競爭力、更能擔起中國制造業潛力股稱號呢?
格力營收勝小米,但營收差距在縮小
2013年12月12日,在央視第十四屆中國經濟年度人物頒獎盛典上,小米集團CEO雷軍與格力電器董事長董明珠定下“10億賭約”,雷軍稱:“小米模式能不能戰勝格力模式,我覺得看未來五年。請全國人民作證,五年之內,如果我們的營業額擊敗格力的話,董總輸我一塊錢?!倍髦閯t表示:“首先,小米超過格力是不可能的;其次,要賭就不是一塊錢,我跟你賭10個億!”
格力電器成立于1991年,在2012年邁過千億營收大門。在雷軍挑戰董明珠的2013年,格力電器的營收為1186.28億元,其已經歷經20年的歷史,成為了傳統家電制造業中的老牌企業。而對比之下的小米集團則是迎著互聯網高速發展的浪潮剛剛起步,2013年營收只有316億元。
如今五年期限已過,“10億賭約”終于有了結果。根據雙方公布的年報,2018年全年,小米營收1749.15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52.6%;經調整利潤85.55億元,同比增長59.5%。
作為對比,2018年格力電器實現營收1981.2億元,同比增長33.61%;同期凈利潤262.03億元,同比上漲16.97%。
記者梳理兩家企業的財報數據發現,在最近五年時間里,從利潤方面看,小米集團與格力電器仍相距甚遠。小米集團成立于2010年,到2015年時仍處于虧損狀態,此后三年轉虧為盈,2018年實現凈利潤85.55億元,但與格力電器仍相差3倍有余。
不過,與此同時,二者之間的營收差距一直在減小,這一差值由870余億元縮小到230余億元。
產業分析人士劉步塵對藍鯨TMT記者表示:“單純從營收數據的角度看,當然是董明珠贏了雷軍,畢竟當年他們賭的就是五年內的營收。至于未來五年誰超越誰?目前無法清晰地預見,我們看到的是,兩個企業都有慢下來的苗頭。”
空調市場仍具增長空間,手機市場增量逐漸縮小
在互聯網經濟高速發展的時代下,格力所代表的傳統制造業“勝過”互聯網新經濟代表小米,依然有些出人意料。
從主營業務構成來看,格力與小米的主業都較為清晰,前者始終將發展空調業務作為重心。年報數據顯示,2018年格力的空調業務實現營收1556.82億元,同比增長26.15%,占格力電器全年營收的78.58%。雖然2015-2016年受市場影響,格力空調業務收入有所下降,但是近年來,這部分營收整體仍處于增長狀態。
然而,格力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報格力電器實現營收405.47億元,同比增長2.49%,這一增幅遠小于2018年33.61%的營收增幅?!斑@說明,格力空調欲再現2017年與2018年的高增長,幾乎是不可能的?!眲⒉綁m表示。
而小米方面,手機業務一直是其主營業務。根據數據,自2015年至2018年,小米智能手機銷量分別為6655萬部、5542萬部、9141萬部、1.187億部,隨著手機銷量不斷提高,其手機業務收入也逐年增長。但近年來,小米手機業務收入占比整體趨于下降趨勢。
不得不提的是,“5年賭約”期限內,國內空調與手機市場均發生了較大變化。
空調市場在經歷了2014年-2015年緩慢增長后,2016年我國空調整體出貨量為1.13億臺,同比增幅近10%。2017年空調行業銷量達1.42億臺,同比增長31%。據前瞻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上半年,國內空調市場累計實現產量8792萬臺,銷量9070萬臺,分別同比增長13.17%和14.26%。
另有數據顯示,近年來,國內空調行業的出貨量都保持著10%以上的年增長率,未來增幅空間仍然巨大;這意味著,空調企業仍有一定發展空間。據中商產業研究院數據顯示,2018年,格力空調零售額占比國內家用空調線下市場銷售額之37.86%,零售量占比為33.12%,均在行業排名第一。
劉步塵稱:“格力空調領先的地位,在未來三年之內不可能改變,但這不意味著格力電器未來仍然有良好的增長。格力電器要想實現持續增長,必須盡快培育出新的成長型產業。遺憾的是,在過去6年,格力沒能培育出第二個像格力空調這樣的產業,多元化戰略推進效果并不明顯?!?br/>
反觀手機市場,據IDC數據顯示,2013年-2015年間全球手機市場出貨量分別為10.19億部、13.00億部、14.3億部,同比增長分別為38.4%、27.7%、10.1%。然而,2016年手機市場發展大為放緩,出貨量為14.71億臺,同比增長僅2.87%。隨后,2017年智能手機市場迎來首次下跌,出貨量為14.62億臺,同比下滑0.5%。2018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將同比下滑3%至14.2億部。這也是全球手機市場連續第五個季度出現下滑。
在手機市場增量空間逐漸縮小的情況下,面對華為、OPPO、vivo等國內手機廠商的圍追堵截,業內普遍認為,小米手機未來的增量空間也面臨一定的挑戰。
劉步塵稱:“從經營指標看,格力比小米優秀,畢竟格力電器的盈利能力遠在小米之上。但現在來看,不確定性在增加。比如,小米手機明顯慢下來了;而格力目前還面臨一個現實的不確定性,大股東股權轉讓,尚不確定誰會接盤,董明珠能否繼續在董事長的位置上待下去還是一個大大的問號。假如未來董明珠離開格力,格力還是大家想象的那個格力嗎?”
互相覬覦對方核心業務,格力小米殊途同歸
盡管兩家企業一直有各自確定的主營業務,但雙方也都在培育各自新的增長動能,并都有朝對方核心業務領域發展的趨勢。
自2014年起,格力便有發力手機的念頭。其曾在2014年年報中,對進軍手機市場作出了預告和解釋:格力會搶先爭奪智能家居入口,格力手機作為承擔鏈接和控制智能家電產品的載體,成為連接各個家電設備并搜集數據的平臺。
2015年3月,格力手機品牌發布,格力第一代手機問世;2016年5月,格力手機2代對外展示,6月正式開賣;2017年6月,格力手機“色界”在格力商城上架;工信部官網顯示,格力第三代手機2018年6月就已經確認入網,并低調在官網上線??上У氖牵窳κ謾C至今還沒有在業內掀起較大波瀾。
董明珠此前對媒體表示,格力并沒有放棄智能手機,但格力打造智能手機的目的并不是為了手機的市場份額,而是為了連接未來的“智能+”時代。
至于2019年工作重點,格力電器在財報透露,格力電器提出要加快手機的更新迭代速度,結合格力的智能家居生態打造物聯網手機,要在5G手機技術研究上實現突破,為格力5G手機推出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雷軍曾在創業之初提出“鐵人三項”的商業模式概念,即“軟件+硬件+互聯網服務”。2017年7月,在阿里巴巴網商大會上,雷軍又提出了全新的“鐵人三項”:硬件+新零售+互聯網。與此同時,小米開始將觸角伸向大家電領域。
2014年12月,小米與美的集團簽署合作協議,擬通過參與定增的方式獲得美的集團1.29%的股權;2015年6月,小米與美的合作推出“i青春”智能空調。2019年,小米戰略入股TCL,持有后者0.48%的股份,被視為繼續發力家電業務的信號。
而除了與家電企業合作,小米也開始獨立推出家電產品。2013年9月,小米發布了電視1代產品;小米2018年年報顯示,2018年小米電視全球出貨量840萬臺,同比增長225%。2018年7月,小米發布了首款米家互聯網空調,今年1月推出米家互聯網洗烘一體機。
就在剛剛過去的4月,小米同時發布了壁畫電視和立式空調兩款新品,再次向外界傳達小米做大家電的決心。雷軍表示,大家電是小米AIoT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小米會把大家電作為未來10年持續發展藍圖的核心拼圖之一。
劉步塵對此表示:“小米和格力都有短板,小米是工業精神不足,格力是互聯網思維不足。小米做空調的結果,可能會好于格力做手機的結果,但都難以侵入對方優勢領域的腹地。純粹的互聯網思維和純粹的工業思維,都不能戰勝對方,必須是工業精神和互聯網思維彼此擁抱,才有更強大的生命力?!?br/>
如今,雷軍與董明珠的5年“賭約”已經結束,未來兩家企業發展地孰優孰劣,更多需要看誰能更好地將工業與互聯網思維相融合。而這一結果,可能還需下一個五年,甚至十年時間來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