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0日上午發布的一項重要經濟數據釋放出正面信號。
國家統計局消息顯示,2019年11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為50.2%,比上月上升0.9個百分點。此外,當月非制造業商務活動指數為54.4%,比上月上升1.6個百分點;綜合PMI產出指數為53.7%,比上月上升1.7個百分點。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注意到,11月PMI數據并沒有像此前市場普遍預測的那樣繼續在低位徘徊,而是在時隔6個月后再次站上50%的榮枯線上,重歸景氣區間,并創下年內第二高紀錄。
專家分析稱,從本月PMI數據和各個分項指標看,反映出經濟動能有所修復,供需兩端都在好轉,企業預期也在改善。
圖片來源:國家統計局
大型企業PMI指數站上榮枯線
從歷史數據看,進入2019年后,1-2月、5-10月這兩個階段的PMI數據長期處于50%的榮枯線下,PMI位于景氣區間運行的總時間明顯偏少。
而11月PMI不僅比上月大漲0.9個百分點,還一舉結束了數據長期處于低位運行的態勢,重新回到榮枯線上。其背后的原因何在?
對此,國家統計局服務業調查中心高級統計師趙慶河解讀稱,本月數據反映供需兩端均有改善。生產指數和新訂單指數為52.6%和51.3%,環比分別上升1.8和1.7個百分點,均為下半年以來的高點,其中新訂單指數重回擴張區間。
此外,進出口也有所好轉。新出口訂單指數和進口指數為48.8%和49.8%,環比分別上升1.8和2.9個百分點。其中,新出口訂單指數回升,與圣誕節海外訂單增加有關;進口指數回升明顯主要受國內需求拉動。
對于此次PMI重返榮枯線的成因,聯訊證券研究院宏觀組張德禮則分析稱,主要原因有三個:一是基建穩增長政策持續加碼,比如11月放松了部分基建項目的資本金比例要求;二是“因城施策”框架下,不少城市地產調控出現調整,開發商預期好轉;三是外需環境有所好轉,包括貿易摩擦有緩和跡象、摩根大通全球制造業PMI連續3個月回升等。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從分項數據看,本月大企業表現明顯走強,與此同時中小企業也有所好轉,有力帶動了整體PMI指數上漲。
本次發布的數據顯示,從企業規模看,11月大型企業PMI為50.9%,比上月上升1.0個百分點,重新回到了榮枯線上。中型企業PMI為49.5%,比上月回升0.5個百分點;小型企業PMI為49.4%,比上月回升1.5個百分點。中小企業PMI數據均出現明顯回升。
經濟短期低點可能已過
PMI在時隔6個月后重返景氣區間,無疑是一則重要利好消息。這一趨勢是否能夠得到延續?數據的走強是否說明經濟下行“拐點”即將或正在到來?
對此,張德禮分析稱,當前數據意味著經濟短期的低點可能已過。他指出,從未來趨勢看,2020年作為“兩個翻一番”的收官之年,穩增長可能是全年的政策主線,基建投資加碼、房地產調控難再收緊、外部貿易環境緩和,相比于今年消費刺激的力度預計也會加大,因此短期對經濟不宜過度悲觀。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近期一些重磅消息陸續出臺,也為下一步經濟企穩提供堅實保障。
今年11月6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就明確要做好《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后續工作。會議指出,RCEP將為不同發展階段、不同制度體制的國家間建立互利共贏的自貿安排樹立良好示范,也有利于提振市場信心、促進產業升級和就業、應對世界經濟下行壓力。
本月27日,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員張燕生也表示,如果RCEP達成,十六國之間所有商品實現零關稅,將拉動中國GDP提升0.55%,并拉動中國出口總量提升3.15%。
不過,記者也注意到,有專家分析稱,當前PMI數據復蘇基礎還需進一步夯實。中國物流信息中心專家文韜就分析稱,本月制造業PMI明顯回升,表明宏觀經濟仍運行在穩中向好軌道,但回升動力仍需夯實。
從數據看,本月企業出廠價格保持下行趨勢,原材料購進價格也有所下降。購進價格指數為49%,較上月下降1.4個百分點;出廠價格指數為47.3%,較上月下降0.7個百分點。價格下行,不利于企業組織生產經營和實現效益。因此需要持續關注制造業價格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