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7月,國內制造業生產恢復明顯,總體看來生產活動受到短期內疫情反復產生的負面效應影響較小;但與此同時,據景氣指數顯示,制造業生產以較快速度恢復的持續性可能不強,且由于上游產業供給收縮,制造業利潤面臨進一步壓縮的風險。盈利方面,社會對工業品的消費恢復速度慢于生產,制造業產業鏈循環尚未完全打通、盈利仍顯困境。在此背景下,制造業投資在整體投資恢復中處于相對弱勢狀態,大部分制造業行業投資大幅下滑。下一階段的政策應著力于提振制造業投資、加速盈利修復。
產業鏈循環受阻 盈利不振
統計數據已表明,制造業總體生產恢復明顯,但消費修復雖然也已步入其軌道并處于進程當中,速度卻較生產明顯恢復更慢。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20年7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當月同比增速為-1.1%,仍未轉正;該指標1—7月的累計同比降幅為9.9%,雖較第一季度、1—6月分別收窄9.1和1.5個百分點,但恢復程度仍然較低。
從消費的結構性數據看,2020年1—7月限額以上企業各類別商品零售額中,食品飲料、醫藥、通訊辦公等生活工作必需品消費正增長,但這些類別均屬于日常生活中的小額消費;而汽車、家具、家裝及服裝等可選消費負增長,1—7月,限額以上批發企業服裝、家具、汽車、家電以及建筑裝潢材料類零售額分別下降17.5%、12.5%、11.6%、10.8%和9.7%,這些可選消費一般單宗金額較大,是整體消費的主要支撐力量,也是制造業需求的來源。
消費未能完全提振,使得產業鏈、資金鏈的循環暢通受到一定阻滯。2020年1—6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存貨累計同比增長4.3%,雖較第一季度下降3.5個百分點,但仍較去年全年高2.1個百分點,存貨水平較高。6月份,應收賬款同比增長12.7%,較一季度末和2019年年底分別高5.4和8.2個百分點。存貨增加反映出銷路出現一定困難,應收賬款規模出現較大幅度地擴大顯示了資金鏈的緊張局面,貨物與資金的流通均不甚暢通。
反映在盈利上,1—6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營業收入和利潤總額分別累計同比下降5.2%和12.8%,降幅分別較第一季度累計收窄9.9和23.9個百分點,恢復進度尚可,但離修復到正常水平還有相當長的距離,企業盈利仍顯困境。
盈利困境下 投資顯著遇冷
2020年1—7月,制造業整體投資恢復進度分析,制造業投資在整體投資恢復中處于相對弱勢狀態。1—7月,制造業整體固定資產投資完成額累計同比下降10.2%,降幅較第一季度收窄15個百分點,但較全社會、房地產投資增速仍分別低8.6和13.6個百分點。
與此同時,積極因素在于,制造業1—7月投資增速15個百分點的收窄幅度大于全社會(14.5個百分點)和房地產投資(12.1個百分點)。積極的局面來自于制造業投資在上半年受到政策利好影響。首先,制造業在資本市場受到的支持越來越大。2019年以來,隨著科創板的推出、創業板實現注冊制,我國持續推動資本市場的健康發展,一批高端制造業領域的公司獲得了較多的直接融資。其次,銀行信貸對制造業投資尤其是高端制造業投資的支持力度也在加大。2020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明確指出今年要“大幅加大”制造業中長期貸款。2020年7月中國人民銀行在《關于上半年金融數據的介紹》的發布會中指出,截至5月份,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增速為19.6%,是近幾年新高,其中高技術制造業中長期貸款余額增速為40.9%。
在制造業整體投資增速在全社會投資落后的過程中,制造業內部各行業投資也呈現分化。投資增長的行業主要是兩類,一是上游原材料加工,如冶金;二是受疫情影響,需求出現提升的醫藥和線上設備制造業。醫藥制造業、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制造、鋼鐵冶煉加工和儀器儀表制造業等行業保持投資增長,其他大部分行業投資均顯著下滑。在有數據的28個細分行業中,上半年制造業中有5個行業的投資增速為正,分別是醫藥制造業(6.9%)、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制造(6.9%)、鋼鐵冶煉加工(6.8%)、石油煤炭加工(2.1%)和儀器儀表制造業(2.1%)。鋼鐵、能源加工作為上游產業,在建設項目開工后,增長恢復較快;而電子設備制造、醫藥、儀器儀表行業則代表著高技術的方向。
除上述行業之外,大部分行業的投資下滑程度較為劇烈。其中,上半年以機械制造業投資降幅最大,達到49.1%,此行業投資跌去近半成;制造業中的中堅力量如汽車制造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投資下滑幅度分別為23.2%、20.2%和17.8%。這些行業連接著制造業的中上游,也連接著消費端,其投資疲軟是當前需求不振的體現,也會造成下一階段的生產受阻。前文提及的推動制造業投資整體降幅收窄的支持措施對推進高技術制造業大有裨益,但對制造業整體而言,除醫療和計算機產業外,主要制造業行業投資顯著大幅下滑,或許可以反映制造業內部投資遇冷的真實困境。
助力提振投資 推動盈利修復
提振制造業投資在當前形勢下尤為重要。投資應在基礎設施建設和技術升級改造上繼續增加補短板強度,帶動全制造業行業投資的恢復,在投資強度恢復的情況下,就業的保障就有了基礎,有助于居民收入預期的穩定,在投資帶動的產業循環中,生產、消費聯通促進盈利狀況改善,又將進一步推動投資加速,將整體制造業發展帶到一個更加樂觀的水平。在投資帶動的產業循環中,生產、消費聯通促進盈利狀況改善,又將進一步推動投資加速,將整體制造業發展帶到一個更加樂觀的水平。進入2020年以來,投資為正的制造業行業除了受資源供給擾動以及吸納就業較少的原材料開采、冶金等行業外,只有醫藥制造和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保持穩定健康的投資增長。這兩個行業都和抗疫的關聯度較大,前者是直接的防護,后者則受益于線上辦公需求的增加,但制造業作為承載了24.6%(數據來源于第四次經濟普查)就業人口的行業,在近30個行業中僅有兩個行業投資增長是不夠的。只有在各類需求得到激發,制造業整體盈利能力得到修復的情形下,“投資—生產—消費—盈利—投資”的良性循環才能實現。提振投資方面,要注重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的協調配合。貨幣政策注重總量,營造適度寬松的投資環境。財政政策發揮結構性作用,在市場機制的作用下優化投資布局,結構化降低成本、疏通資金流通渠道。
盈利修復方面,基礎是居民消費需求的恢復。制造業生產恢復進度較為樂觀,但消費卻存在更大復蘇空間,其中的重要原因在于就業及居民收入在當前的內外形勢下還存在一定的不確定性。為了保障就業、穩定居民收入預期、提振居民消費以致疏通產業循環的通道,應注重增加必要的投資推動就業穩定和產業復蘇,并在制度建設上加快建立全國統一的大市場、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發展格局。在制度建設方面,應按照近期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關于構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的意見》《關于新時代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意見》要求,破除阻礙要素自由流動的各方面限制,加快建設統一開放有序的國內大市場。打破地方保護,消除各類行政限制和非公平競爭;要徹底清理不合理收費,降低全社會交易成本;通過優化營商環境,激發市場活力和有效需求。充分釋放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和內需潛力,推動經濟走向高質量發展,為國內經濟大循環奠定制度基礎。
(作者:蘇京春,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副研究員、對外經濟貿易大學開放經濟與公共財政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員;盛中明,財政部中國財政科學研究院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