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日起,商務部等7部門聯合發布的《報廢機動車回收管理辦法實施細則》(以下簡稱《細則》)正式實行。《細則》從資質認定和管理、監督管理、退出機制、法律責任等方面對報廢機動車回收做出了明確規定。隨著《細則》的落地,我國汽車行業將邁入發展快車道,業內人士認為,汽車拆解市場未來有望達“千億級”。
汽車拆解業進入“大循環”
“《細則》的落地將會進一步提升報廢機動車拆解行業整體水平,促進行業的健康穩定發展。”山東交融汽車回收拆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山東交融”)董事長劉安之表示。
位于萊蕪區的山東交融正是在汽車拆解市場迎來空前利好的前提下,迅速落地的一家精細化汽車回收拆解企業,“按照綠色環保、循環經濟的發展方向,公司投產后,計劃完成年經營收入1億元,實現利稅1500萬元,三年達到年經營收入5億元,實現利稅1億元。”對新規實施后的市場,劉安之信心滿滿。
“《細則》最要緊的一條就是明確了企業資質申請和操作規范。”劉安之說:“《細則》對資質認證的條件作了明確規定,尤其是在場地、技術規范等層面都有明確的標準要求,這為企業申請資質明確了方向和要求。拆解經營場地的土地使用權需在10年以上,這在一定程度上對企業的可持續發展進行了約束,確保企業立足長遠發展。”
《細則》也規范了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行為,將逐步實現報廢機動車拆解的全流程監管;加強環境保護的要求,嚴控在拆解環節對環境造成污染,五大總成被允許進入再制造,也將大幅提高報廢汽車的回收利用率。我市一家汽車拆解公司的負責人也認為,五大總成被允許進入再制造,并且提出回用件的概念,利于汽車行業循環發展。對回用件的信息化管理,也可以有效防止回用件進入不正當渠道,對汽車行業的循環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新規帶來“千億級”市場
近年來,隨著我國機動車數量的持續遞增,機動車如何報廢、回收、循環再利用,已成為民生領域新的關注焦點。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6月份,全國汽車保有量為2.7億輛,理論報廢車輛每年近千萬輛。但是,2019年全國汽車回收數量僅為195.1萬輛,回收率僅為0.75%,遠低于歐美等國3%至5%的汽車報廢回收率。就濟南而言,我市汽車保有量超過256萬輛,2020年1—8月的汽車回收數量僅為9000輛,回收率還達不到全國平均水平。
《細則》帶來了好消息,允許將具有循環利用價值的報廢機動車“五大總成”出售給具有再制造能力的企業予以再利用,但回收拆解企業應建立報廢機動車零部件銷售臺賬,如實記錄“五大總成”數量、型號、流向等信息,并錄入“全國汽車流通信息管理應用服務”系統。“實現信息化管理可追溯,將成為規范報廢汽車回收利用的重要保障。”劉安之說。
我國報廢機動車回收拆解企業目前約有750家,大都規模偏小、產能有限,無法滿足市場需求。截至目前,我市僅有3家汽車拆解企業,拆解能力也有待進一步提升。
近年來,我國機動車回收數量逐年增長。商務部數據顯示,2019年全國機動車回收數量為229.5萬輛,同比增長15.3%;其中汽車195.1萬輛,同比增長16.8%。目前,已有多家上市公司布局汽車拆解領域。《細則》的落地也催生了汽車回收市場的發展,據相關測算,目前我國汽車拆解市場規模為66億元/年,未來汽車拆解市場規模有望達1100億元/年,千億元級的汽車拆解市場正在快速形成。
“精耕細作”讓零部件回歸價值
在山東交融的拆解車間里,一道道工序已設置完備。上線車輛都將“按部就班”走完“重生”前的每一道流程。五大總成是重點,與以往的拆解不同,這里的工作下的可都是“繡花”功夫,大到發動機、變速箱,小到車門的密封膠條、ABS模塊,所有的零部件都將在一道道工序下進行保護性拆除,力爭符合條件的部件都進入二次使用。“部分工序我們也實現了自動化,提高效率的同時也盡量縮短上線時間,加快相關部件進入再循環。”劉安之介紹。
同時,隨著新能源汽車保有量的不斷增多,新能源汽車尤其是動力電池的報廢回收問題也引發各方廣泛關注,劉安之說:“廢舊動力電池的拆解、回收等處置問題成為汽車報廢的重要組成部分,尤其是廢舊蓄電池作為一種危化品,在處置過程中涉及更多技術、安全問題,在新能源汽車拆解過程中,我們也納入了信息化管理體系,通過我們的精細化管理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