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浪突圍歌寬廣,乘風蛻變唱高光。
當前,在全球經濟復蘇和我國經濟改善共振下,我國粗鋼產量再創新高,需求出現了“量價”齊升態勢,引發業界對鋼鐵產能面臨新一輪產能過剩的擔憂。“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節點,實施工業低碳行動和綠色制造工程,堅決壓縮粗鋼產量,確保粗鋼產量同比下降。”日前,工信部部長肖亞慶在2021年全國工業和信息化工作會議上強調。
工信部原材料工業司鋼鐵處處長徐文立認為,鋼鐵行業作為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業,是制造業31個門類中碳排放量最大行業,在2030年“碳達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標約束下,鋼鐵行業將面臨繞不開的挑戰,必須從現在開始付諸行動。
我國粗鋼產量或首次突破10億噸大關
我國是世界鋼鐵生產大國和消費大國,但由于低端產能過剩,導致行業效益下滑。2016年,我國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鋼鐵行業開始回暖,粗鋼產量逐年攀升。2019年,我國粗鋼產量達9.9634億噸,同比增長8.3%,占世界粗鋼產量的53.3%。2020年12月21日,冶金工業規劃研究院發布的《2021年中國和全國鋼鐵需求預測成果研究報告》預測,2020年,我國粗鋼產量將達到10.50億噸,同比增長5.4%,首次突破10億噸大關,約占全球粗鋼產量的60%左右。
粗鋼產量的增長源于鋼鐵需求的增長。2020年在國家積極財政政策和穩健貨幣政策等一系列促投資、穩增長政策作用下,“兩新一重”領域建設發力,我國建筑、機械、能源等主要下游行業鋼材消費量保持良好增長態勢,帶動我國鋼材整體消費量較快增長,預計達到9.81億噸,再創歷史新高。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黨委書記、執行會長何文波認為,我國經濟快速復蘇帶動鋼鐵需求顯著增長,促成鋼鐵生產超過了歷史水平,由此帶來幾個明顯變化。一是新冠肺炎疫情改變世界鋼鐵格局。二是需求驅動鋼鐵產能充分釋放。三是萬元GDP鋼鐵消費強度在反彈。四是各地鋼鐵投資熱情在提高。
早在1996年我國鋼鐵產量首次突破1億噸成為世界第一鋼鐵大國后,到2020年12月23日中國寶武一家鋼鐵企業粗鋼年產量就已經超過1億噸。“我國鋼鐵行業之所以能夠以強大且豐富的產能強力支撐我國經濟的快速復蘇,一方面得益于我國經濟特有的制度優勢、市場優勢、改革優勢,另一方面與我國鋼鐵行業不僅是我國經濟發展中的支柱型基礎產業,更是我國在世界產業鏈當中的優勢產業相關聯。”何文波分析。
對“非常態”生產消費不能過分樂觀
中國鋼鐵工業協會副會長駱鐵軍認為,我國鋼鐵產量在需求帶動下,預計未來還將在高位運行。總的來看,未來我國較長一段時間內將保持對鋼鐵產量的高需求,但不是說高需求就仍然具備產能繼續大幅增長的空間,也不意味著產量就每年增長。駱鐵軍強調,“在討論我國未來到底需要幾億噸鋼問題上,不要說需求多少,而是先要考慮環境能承受多少。”
駱鐵軍分析,2020年,我國鋼鐵產量高增長完全是需求拉動的效果,當前鋼鐵生產與需求是匹配的,鋼鐵行業為國民經濟的復蘇發揮了重要支撐作用。同時,2020年鋼材消費增長出乎所有人意料,消費強度是“非常態”的,主要得益于國家應對經濟下行采取的刺激政策,對此要保持理性,對“非常態”生產消費不能過分樂觀,要按需組織生產。
我國鋼材消費量自2015年出現近20年內首次下降、鋼材價格降至近20年以來最低后,我國防范鋼鐵產能過剩的壓力一直長期存在,目前在國民經濟對鋼鐵需求強度不斷下降的情況下,有可能引發新一輪產能過剩。何文波指出,我國鋼鐵需求雖然旺盛,但總體上供應強于需求、生產強于消費的態勢仍在,防范產能過剩風險,嚴控鋼鐵產能增長要堅定不移。“目前,我國鋼鐵產能與增長需求基本匹配,但產能過剩的風險在積累,需要高度重視,嚴格加以控制。”何文波強調。
“我國鋼材供應相對過剩,大致來說,如果有10億噸的產能,8億噸的產量,可能只有7億噸的用量,約1億噸是過剩的。”中建科工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宏直言不諱地說。
事實上,“十三五”期間,我國提前完成鋼鐵去產能1.5億噸目標,規模以上企業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明顯,我國鋼鐵行業在綠色發展方面成績斐然,特別是通過實施大規模超低排放改造,使行業環保水平正在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毋庸置疑的是,我國鋼鐵工業面臨著資源—能源約束、環境—生態約束、市場—品牌約束三大難題亟待破題。
繞不開“碳達峰”和“碳中和”的挑戰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承諾,我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同時,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將“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列為2021年重點工作之一。“從2021年開始,圍繞碳達峰、碳中和目標節點,要進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堅決壓縮粗鋼產量,確保粗鋼產量同比下降。工業和信息化部將發布新版鋼鐵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完善產能信息預警發布機制。”徐文立表示。
根據《國務院關于化解產能嚴重過剩矛盾的指導意見》《國務院關于鋼鐵行業化解過剩產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2017年12月31日,工信部印發了《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嚴禁鋼鐵行業新增產能,并做好產能置換工作。為繼續深化鋼鐵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鋼鐵行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工信部對《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工信部原〔2017〕337號)進行修訂,形成了《鋼鐵行業產能置換實施辦法(征求意見稿)》,從2020年12月16日開始,向社會各界公開征求意見。
如今,工信部再次要求壓縮粗鋼產量,實際上是鋼鐵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繼續和深化,這樣可以關停更多劣質鋼鐵企業,才能使有限的優質資源充分用到“刀刃”上。“當前,我國鋼鐵行業正在實施世界鋼鐵發展史上最大規模的產能更新計劃,有3億噸左右的產能將在5年內更新。但是,在產能置換中鉆政策空子、搞數字游戲,借機擴大產能的現象仍然存在。”駱鐵軍強調。
駱鐵軍表示,鋼鐵行業要把新發展理念融入到“聚焦全面提升產業基礎和產業鏈水平一個根本任務,堅持綠色發展和智能制造兩大發展主題,著重解決控產能擴張、促產業集中、保資源安全三大行業痛點,持續推進國際化進程”的各項重點工作中,不僅要用優質、綠色的鋼鐵產品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的需要,而且要滿足人民對美好環境、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不僅要打好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攻堅戰,邁向國際產業鏈、價值鏈中高端,而且要持續深入推進全產業鏈的綠色革命,打造一個全球最大的綠色鋼鐵清潔生產體系,為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提供“中國方案”。
為社會提亮暖色、為行業注入暖流、為市場吹入暖風、為公眾增添暖意、為員工帶來暖陽……在“鋼鐵大國”向“鋼鐵強國”進擊的路上,期待我國鋼鐵工業一次華麗的轉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