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數字經濟的著力點是實體經濟,數字經濟必須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相互支撐。數字經濟時代催生新型實體企業,一批擁有傳統實體基因、同時具備強大科技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將應運而生。
“推動數字經濟健康發展,不斷做強做優做大我國數字經濟,是中央對于數字經濟的新提法、新觀點。”談及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近日在鄭州出席數字經濟峰會暨新型智慧城市大會的中國信息通訊研究院院長余曉暉這樣說。
數字經濟正在成為重組全球要素資源、重塑全球經濟結構、改變全球競爭格局的關鍵力量。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發布的《2021年數字經濟報告》稱,美國和中國在利用數據方面處于領先地位。兩國的5G采用率最高、占全球超大規模數據中心的 50%、占全球頂尖人工智能研究人員的70%以及人工智能初創公司所有資金的94%。兩國也占全球最大數字平臺市值的90%左右,在疫情期間,這些平臺的利潤和市值都大幅飆升。
數字經濟已成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驅動力
余曉暉透露,數字經濟助力我國成為2020年全球唯一實現經濟正增長的主要經濟體。2020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到39.2萬億元,占GDP比重的38.6%,同比名義增長9.7%,有效支撐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截至今年6月底,我國制造業重點領域關鍵工序數控化率、數字化研發設計工具普及率分別達到53.7%和73.7%,智能制造裝備國內市場滿足率超過50%。
在現實生活中,到處可見數字經濟的生動場景:柔性生產線零延時切換生產線、實現多類產品“混產”;數字大棚里自動化澆灌機集施肥、澆水于一體,還配有采摘機器人;遠程辦公、遠程醫療等線上服務蓬勃興起,智慧物流、遠程礦山、無人港口等不斷涌現……
目前,數字經濟正處在從數據資源化利用轉向數據要素市場化配置階段。國家信息中心信息化和產業發展部主任單志廣研究員說:“過去20年是互聯網不斷驚艷世界的20年,未來20年將是數字化、智慧化持續驚艷世界的20年。”
數字經濟必須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相互支撐
單志廣認為,目前我國數字經濟正處于四期疊加:戰略機遇期,做強做大數字經濟已成為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爭奪發展主動權的戰略選擇;起步拓展期,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化效應尚未顯現;交織發展期,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相互交織演進;矛盾凸顯期,數字經濟形態與現有管理體制對撞,規范健康可持續成為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迫切要求。
多位專家表示,離開實體經濟的數字經濟是“空中樓閣”。發展數字經濟的著力點是實體經濟,數字經濟必須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相互支撐。實體經濟必須加快數字化發展,才能實現轉型升級。
目前,我國在服務業領域打造的應用場景最為豐富,比如在金融科技賦能下,金融機構實現了信貸資金的精準滴灌,充分發揮了數字化優勢。但各領域數字經濟應用存在差異,三次產業融合程度的差異更為明顯,數字經濟已經滲透服務業消費與流通領域,高于工業和農業領域。但與世界發達國家相比較,我國數字經濟融合滲透深度還不夠。
專家們一致認為,下一步應更多關注工業、農業領域,特別是工業領域中的智能制造、柔性生產線和數字工廠,把5G技術和工業互聯網相結合,推動智能制造的發展。要積極運用新一代數字技術推進傳統實體經濟的數字化改造,推動產業鏈向中高端延伸。同時,還要解決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區域、城鄉之間的不平衡,解決區域數字經濟發展路徑出現的同質化現象。
專家們還表示,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離不開促進發展和監督規范兩手抓。目前在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方面的數據安全監管的法律制度,還有較大的完善空間。要防止平臺壟斷和資本無序擴張,依法查處壟斷和不正當競爭行為。推動我國數字經濟健康發展,還需要加強全球協作。我國政府要積極參與數字領域國際規則和標準制定,打造世界數字經濟合作平臺。
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體系建設亟待加強
數字經濟要健康發展,離不開數字基礎設施和數據體系的建設。
10月21日,在鄭州數字峰會期間,中原人工智能計算中心正式上線。這是國內第一個完全自主可控的全閃存、綠色低碳人工智能計算中心。
“數據、算力、算法是數字經濟的三大要素。”單志廣說:“目前來看,我國已建起了海量數據庫,算力和算法則是下一步的重點,也是加快新型基礎設施建設的要義。”
目前,我國數字經濟在技術層面,面臨的主要問題一是關鍵核心技術缺失。2019年,工信部梳理發現,我國高端芯片、工業控制軟件、核心元器件、基本算法等300多項與數字產業相關的關鍵技術受制于人,導致我國先進制造業與數字經濟融合的疊加效應和乘數效應得不到充分發揮。二是數字技術專業技能人才缺乏。《2019年中國互聯網人才產業發展報告》顯示,2019年第三季度在互聯網產業8個子行業中,有7個的CIER(中國就業市場景氣指數)大于1;全球有人工智能研究方向的367所高校中,我國不到30所。三是缺乏系統化、國際性的國家工業互聯網平臺,區域層面更是缺乏這樣的平臺建設,導致較多制造業企業無法有效利用數據。因此亟須建設國家級的公共數據平臺——國家大數據中心,提供“采—存—算—管—用”全生命周期的數據支撐能力和數據安全體系,打造開放的數據生態環境。
全球化智庫特邀高級研究員沈建光博士指出,2021年下半年中國經濟增長動能面臨多重挑戰,發展數字經濟或是“最優解”,數字貨幣則是數字經濟下的重要基礎設施。他還表示,數字經濟時代催生新型實體企業,一批擁有傳統實體基因、同時具備強大科技能力的新型實體企業將應運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