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31日,國家統計局將發布12月份中國制造業采購經理指數(PMI)。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的多數專家預測,12月份PMI將繼續“站在”榮枯線上,與11月份持平。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員張立群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PMI作為經濟先行指標,11月份比10月份上升0.9個百分點,時隔兩個月重回榮枯線以上。制造業PMI重返擴張區間,表明我國制造業繼續向好,制造企業活躍度有所增強,市場景氣度不斷提升,制造業未來發展信心得到有效提升。制造業作為國家經濟的主體和基礎,是實現經濟高質量、可持續發展的關鍵,PMI回歸榮枯線以上,對上下游產業鏈帶動和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從而促進經濟整體效應提升。
????“12月份制造業PMI預期會繼續保持在50%以上,與11月份持平。”張立群認為原因有三個方面,一是12月份經濟進入全年收官關鍵時期,各地經濟穩增長、保增長的動力連續釋放,對經濟增長形成支撐;二是各地疫情形勢總體平穩,不會對經濟變化帶來明顯負面影響;三是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加大宏觀調控力度信號更加明確,經濟穩定增長的后續動能會持續釋放,加快推進制造業結構調整的政策措施會持續發力,中國經濟的韌性、持續性、增長性將在制造業得到更充分的展現。
????保障能源供應、穩定市場價格等政策效果在指數上也將有所體現。中金公司首席宏觀分析師張文朗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7月份起,PMI受多重因素(疫情、災害天氣等)影響繼續下滑,9月份至10月份甚至落入收縮區間,在保供穩價等政策作用下,11月份PMI生產分項升至52.0%,環比大幅上升3.6個百分點,對整體PMI0.9個百分點的環比漲幅貢獻較大,推動整體PMI回升至50.1%,重回榮枯線之上,整體制造業呈現企穩態勢。
????展望12月份制造業PMI數據,張文朗認為,“保供穩價等政策作用將繼續發揮,供給沖擊壓力持續緩解,但需求仍難言強勁,預計與11月份表現基本持平。”
????招商證券宏觀經濟分析師張一平也持相同觀點,“從近10年數據來看,12月份制造業PMI多數環比持平或環比小幅回落,一定程度上受季節性因素影響。今年11月份制造業PMI環比反彈,主要是10月份以來能源供給、房地產融資約束放松的效果。而12月份以來政策調整對經濟數據的影響難以在當月數據上全面反映,預計12月份PMI將大致與11月份持平。”
????中信證券首席FICC分析師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時至年底,雖然疫情再起波瀾,但很多方面已出現積極變化:下游需求已有所改善,如汽車行業;部分原材料價格明顯回落后,不少中下游制造業企業的成本壓力下降,利潤空間打開;房地產企業現金流壓力邊際緩解,建筑安裝工程投資開始恢復性反彈。從綜合高頻數據和部分經濟指標的邊際變化來看,預計12月份制造業PMI會繼續小幅上升。
????蘇寧金融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中心副主任陶金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12月份外需增長仍然具有韌性,企業出口訂單依然較多,同時中下游在傳導效應下價格壓力減小,產能利用率提升,制造業景氣度總體上得到支撐,預計12月份制造業PMI與11月份持平,保持在榮枯線之上。
????對于12月份PMI走勢,也有專家持不同觀點。
????蜂巢基金研究部總監吳穹告訴《證券日報》記者,從高頻數據來看,一些高能耗產業如鋼鐵、化工等開工率偏低,需求端則受季節性走弱和實際需求偏弱等影響,預計12月份制造業PMI會再次跌破50%。
????粵開證券研究院副院長、首席宏觀研究員羅志恒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預計12月份PMI為49.9%,較上月下降0.2個百分點。總體來看,今年以來制造業PMI呈現波動下降趨勢,10月份觸底后小幅反彈,與規上制造業增加值增速走勢大體一致。從分項看,生產指數或低于11月份,新訂單、新出口訂單、進口等指數預計小幅好轉,或將與11月份基本持平。
????展望明年年初,羅志恒建議,可主要關注疫情、企業成本、海外需求的變化。具體來看,面對奧密克戎變異株,國內繼續采取“動態清零”防疫措施,而海外經濟受到的沖擊弱于預期,隨著海外產能復蘇,可能出現一定的訂單外流。國際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場價格處于高位,疊加國內電價市場化改革,或將進一步加大企業生產成本壓力,應收賬款增長也加重了企業融資成本壓力。明年一季度,對歐美地區的出口可能面臨從旺季至淡季的轉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