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制造業朝著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快速前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切削刀具行業快速發展,雖現如今仍與國外有一定的差距,但展望未來,前景光明。
全球切削刀具市場規模逐年上升
國際切削刀具市場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和德國,這幾個國家既是切削工具的生產大國也是切削工具的消費大國。發達國家制造業近年來大量采用現代高效切削刀具來提高勞動生產率,每年為制造業節約成本達1000億美元,遠遠高于在刀具上的投入。
另外,在德、美、日等制造業強國,現代數控機床和高效刀具互相協調、平衡發展的規律十分明顯,為制造業提供一個充分發揮裝備潛力的最佳配置和解決方案。在發達國家,經濟穩定發展的正常年份,每年的刀具消費規模,大體穩定在機床消費的1/2左右。
根據QY Research的數據,2018年全球切削工具消費量為349億美元,初步估算2020年全球切削工具消費量約為370億美元。
中國切削刀具制造行業供給:發展迅速
中國切削刀具行業起步較晚,但是隨著汽車、航空、軍工、模具、制冷、電力等精密制造業的快速發展,近年來行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根據中國機床工具工業協會數據,中國刀具產值從2015年的76.26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15.54億元。
中國切削刀具制造行業需求:伴隨制造業轉型
刀具市場的消費情況和結構變化情況是我國制造業發展的晴雨表。我國切削刀具總規模經歷2012年至2016年的波動后,隨著"十三五"規劃的落地,制造業朝著自動化和智能化方向快速前進,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切削刀具行業快速發展。
2016-2018年我國切削刀具年消費規模出現明顯快速增長,2018年刀具消費總額達到421億元,超過2011年400億的高點,創造了歷史最高紀錄。2019年受中美貿易摩擦加劇、汽車等下游行業持續下行的影響,我國刀具消費額有所下滑,下降至393億元。參考2020年全國GDP的增長水平,初步估算2020年消費規模為402億元。
中國切削刀具市場競爭格局:與國外仍有一定差距
中國切削刀具制造水平還不高,國際競爭力不強。世界刀具行業的領先者目前主要集中在歐洲、美國和日本等國家和地區,工業發達的歐洲、北美、日澳三大市場占據全球切削刀具產量的75%-80%,其刀具行業的整體發展水平,無論是在技術工藝、產品質量還是在產品設計上,較中國產品都具有較為明顯的優勢。近年來,在中國市場上活躍著世界五大刀具派系有:山特系;美國系;日本系;以色列系;歐洲系。
進口品牌刀具在國內市場優勢明顯
國內切削刀具市場競爭日益激烈,日系市場份額占的偏大,具體包括黛杰(DIJET)、三菱(MITSUBISHI)、京瓷(KYOCERA)、日立(HITACHI)、不二越(NACHI)、住友(SUMITOMO)、日研(NIKKEN)、大昭和(BIG)、Tungaloy、OSG、YAMAWA等。
其次是臺灣刀具,臺灣刀具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有虹鋼富(HKF)、耐久(NINE9)、七駿(PSL)、基準、泰精、正河源、三祿等。臺灣刀具一般只在國內某一個省市設一到兩個總代理,然后以多個經銷商的方式做市場推廣。
基準精密工業(惠州)有限公司是臺灣鴻海(富士康)旗下一家致力于為客戶提供精密切削整體解決方案的企業。
現今國內布局不斷完善﹐已建立深圳、鄭州、晉城、成都制造基地。繼垂直整合鎢鋼刀具產業鏈之后,橫向拓展微細擠壓絲錐﹐單晶金剛石刀具﹐聚晶金剛石刀具領域﹐構建消費電子產品領域全類型刀具制造能力。
基準精密所生產的刀具(金剛石刀具、鎢鋼刀具、汽車刀具)在2016年被廣東省高新技術企業協會認定為高新技術產品。
最后是歐美刀具,歐美刀具雖然品質好,但售價偏高,對于國內模具制造業,接受程度略有保守,但這些似乎并沒有影響到歐美刀具在國內的銷售額,主要原因是使用者歐美刀具的客戶主要以大中型企業、外資企業為主。
而且,近年來,隨著歐美先進機床引進的增多,拉動了歐美刀具的銷售。綜觀世界五大刀具派系在國內市場的表現,進口優質刀具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中國切削刀具市場前景光明
在打造制造業強國的今天,中國政府已將機床行業提高到了戰略性位置,把發展大型、精密、高速數控設備和功能部件列為國家重要的振興目標之一。其中,金屬切削刀具尤其是數控刀具的發展和應用水平的提升,對于制造業提升效率和降低成本的影響,正在被整個國家和行業予以更高的重視。
中國切削刀具制造行業機遇與挑戰并存,但是總體來看行業發展的有利因素占據了主導地位。結合國內外經濟發展情況以及中國切削刀具行業自身的發展狀況,預計未來幾年刀具行業將迎來智能制造升級發展時期,我國刀具行業面臨著由低端產品向高端產品過渡的時期。
汽車、模具、航空航天等行業的高、精、尖的復雜刀具將是我國生產現代高效刀具的主要從業方向。預計到2026年,我國切削刀具行業消費市場規模將達到556.5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