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全球科技創新已進入空前密集活躍的時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正在重構全球創新版圖、重塑全球經濟結構。在此背景下,以“百年變局下的世界經濟:后疫情時代全球經濟合作”為主題的第四屆虹橋國際經濟論壇開設了主題為“智啟新時代:智能科技與產業合作”的分論壇,聚焦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探討智能科技領域發展機遇與挑戰,旨在激發智能制造潛力,共同促進智能制造發展,助力經濟實現提質增效和轉型升級。
近年來,促進數字技術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已成為廣泛共識。制造業是實體經濟的基礎,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興國之器。經過多年發展,中國已經成為目前制造業門類最全,總體規模最大的單一經濟體,是當之無愧的制造大國,如何實現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是中國面臨的重要課題之一。同時,隨著數字經濟時代到來,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5G、人工智能、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不斷實現突破、逐步成熟落地并與制造業進一步融合,為制造業轉型升級注入了新的能量,不斷推動制造業向數字化方向轉型升級。為此,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實現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成為新時代中國經濟發展的首要目標之一。
為實現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加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中國在頂層設計、數字化基礎設施、工業互聯網平臺建設等方面統籌規劃,已經取得了多項重要的成果。中國先后出臺了《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評估方法》《關于深化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及《“十四五”智能制造發展規劃》等戰略規劃,為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提供了有力的規則和制度保障。以5G領域為例,截至2021年11月,中國已經建成139.6萬座5G基站,是全球范圍內5G網絡覆蓋最廣的國家,建成了全球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5G獨立組網網絡。通過將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同原本制造業生產中的研發、生產、管理等系統結合,可以推動實現生產流程的深度變革。中國具有一定影響力的工業互聯網平臺已經超過80個,各種類型的工業APP的數量超過35萬個,2021年工業互聯網賦能指數達61.93,有力支撐了產業提質降本增效。
然而,客觀來看,中國制造業數字化轉型仍處于初級階段,目前固有問題與轉型過程中出現的新問題并存態勢明顯。老問題主要包括關鍵核心技術不足,產業基礎薄弱,工信部對關鍵基礎材料的調研顯示,中國關鍵基礎材料大部分空白或依賴進口,智能終端處理器、存儲芯片、高檔數控機床等高精尖設備進口率均在70%以上;產品附加值低,中國制造業增加值率維持在20%左右,遠低于美德日等制造強國35%左右的增加值水平;此外,還有供給體系質量較差,能源資源利用率低等“舊疾”。進入數字化經濟時代,舊有問題的解決過程伴隨著新的問題的產生,目前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自身成熟度不足,規模化使用還需要長期大量的測驗;新興技術對人才、基礎設施等的需求致使其應用門檻較高,前期投入也較大,這也給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帶來了困難;在至關重要的數據層面也存在標準不統一、安全性不高、共享程度低等問題。
新一代信息技術革命為中國制造業轉型升級帶來了更多機遇。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是經濟發展降本增效的內在需求,是打造中國制造競爭力的必然選擇,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和塑造全球產業競爭力的關鍵支持,是建設網絡強國和制造強國戰略任務的重要交匯點,也是建設制造強國的必經之路。
制造業數字化轉型可以推動“5G+垂直行業”“互聯網+垂直行業”等領域的突破與融合,探索新的綠色發展模式。中國制造是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制造業的數字化轉型也能為世界經濟提供新動力,在構建雙循環發展格局的基礎上實現更高水平開放,緩解后疫情時代世界經濟發展動能不足,多邊主義低潮的問題,推動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
中國應該繼續完善制度保障,從資本、技術、人才培養、應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切實構建全領域多層級的發展支撐體系,推動新一代信息技術與制造業的融合,開啟制造業數字化轉型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