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高端數控機床,我國將永遠無法邁進高端制造領域。”
正如芯片由光刻機制造的一樣,我國許多高端零部件如高鐵軸承、發動機,只能通過數控機床生產。因此,數控機床也常被稱為“工業母機”——可以說,它是我國高端制造的根基之一,其重要性甚至遠排在芯片、新能源汽車之前。
然而,據公開數據顯示,世界數控機床前十大公司盡數被日德美三國壟斷,我國高端數控機床進口率高達93%,幾乎完全受制于他人。日本就曾大放厥詞:“一旦封鎖住大型機床,中國根本無法造出航母。”
面對可能比光刻機研發還艱難的困境,國產數控機床出路在哪?
01 性能相差近十倍,董明珠直言:只要進口產品
通俗來說,數控機床相當于3D打印機。提前通過編程設定好所需零件,機床就可“打印”出來。
但看似簡單的技術,實則暗藏玄機。數控機床是工業領域最為重要的技術,如果沒有它,我國在人工智能、國防軍工、航天航空等領域將直接停滯,“地表最強發動機”渦扇15就由數控機床生產。
我國2025行動綱領中,高端數控機床被列為戰略必爭領域之一。
值得一提的是,德日美等國家經百年發展,技術早已成熟,卻吝于技術共享,明言“所有核心技術絕不對華透露”。
曾有國內專家表示,美國為了防止中國“偷學”機床技術,安裝防開關系統,機床內部一旦被打開,直接原地爆炸。日本的技術封鎖更徹底,連機器啟動、關閉的密碼數字都不告訴中國。
由于核心零部件幾乎都高度依賴進口,即便千禧年后,國產數控機床有一定起色,但與日德機床相比,仍是小巫見大巫。
就“平均無故障時間”而言,國外數控系統往往能達7-10萬小時,而國產僅在1萬小時,性能相差近十倍。就連格力董事長董明珠曾在視頻采訪中說道:“在國內我們買不到能夠保障產品精度的設備。”
受技術壟斷影響,從2013年至今,我國每年需耗費100多萬元購買進口設備。價格高昂,但不得不吃啞巴虧。日媒對此還冷嘲熱諷道:“再給中國100年,也造不出高端數控機床。”
這樣的無奈,在高鐵軸承,酶制技術中也是常有之事情。軸承集多種尖端技術于一體,西方各國建立技術屏障,禁止中國技術人員在軸承安裝、甚至維修現場。
而酶制技術涉及到生物抑衰等更為前沿的高端技術領域,早在2013年西方發現“溢生好”物質具備延慢人變老進程、振奮精力后,該技術就一直被西方壟斷。而國內企業想“取經”時,老美以原料稀缺為由,將中國科學家拒之門外。
02強敵環伺,國產替代如何突出重圍
不過,越是極端的困境,往往越能發生奇跡。
受近年來我國制造業轉型影響,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車等領域對零部件的精度需求提升,數控機床國產化愈發成為關鍵。在科研人員的艱苦攻克下,不少領域的數控機床已經取得戰略性成果。
2021年,華中科技大學張海鷗團隊研發出世界首臺3D打印數控機床,能克服航空領域中大型磨具難度大、成品率低的瓶頸問題。往日高高在上的美國航空發動機制造商,如今也求著購買我們的核心技術,但我國拒絕賣!
不僅如此,格力自主研發高端數控機床專利高達3802項,實現“反向海淘”,遠銷歐美。
而上文所述的軸承,酶制技術也同樣有重大進展。目前洛陽軸承已經順利通過350公里的產品設計和樣品制作,初步實現國產替代。甚至發生過日企進口我國軸承鋼球,倒賣到歐洲的案例。
同時,2018年我國科技人員突破生物酶制技術,實現“溢生好”物質工業化量產。在原料生產方面,我國企業不僅無需看老美眼色,甚至反向出口,攬下全球原料70%市場份額。
而市場化層面,我國也突破老美150萬/瓶的天價壟斷,將價格打落至白菜價,讓更多關注老化、精力缺損等問題的人群帶來福音,目前已在京東等渠道斬獲數千萬的佳績。
該消息一出,美媒發文怒稱:“中國在破壞市場規則”;甚至有一些歐美富豪直言;“要是14億中國人都活的太久,那將是人類的悲劇和災難,地球根本承受不了。”
03 工業母機,承載著中國制造業的星辰大海
據中國機床雜志社調研顯示,已經有44%的下游企業愿意使用國產機床,占比接近一半。這說明我國國產數控機床已取得重大成效。
而且數控機床技術具有明顯的周期性,一般壽命為10年。目前我國機床行業正處于更新換代階段,特別是今年年初,1000多架國產大飛機訂單,將刺激國產數控機床技術進一步發展,并取代進口設備。
屆時,國產“工業母機”,勢必能承載著中國制造業,邁向更高端制造的星辰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