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9日,走進寧夏晶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的施工現場,吊臂起落、機器轟鳴,施工方抓進度、工人忙施工,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景象……“年產1億千米金剛線生產項目總占地面積305畝,分兩期建設,項目建成達產后,將進一步提升我們在銀川投資建設的晶盛新材料產業園的規模體量和產業配套能力。”寧夏晶鈺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蘇劍說。
近年來,銀川市立足自然稟賦、能源保障、集群發展等基礎,重點聚焦新材料、新能源、新食品“三新”產業發展及打造“兩都五基地”,全面優化產業布局,加快轉型升級步伐,“三新”產業產值增速連續兩年超過50%,占市級產值比重逐年上升。
以政策為引領 凝聚發展活力
盛夏時節,走進位于銀川經濟技術開發區的天通公司晶體加工車間,生產設備正忙碌運轉,員工們熟練操控著,對藍寶石晶體進行掏棒、切斷、磨削、開方等工序。依托“世界最大的單晶硅棒生產基地”這一優勢,做全光伏發電產業鏈條,形成光伏產業聚集效應,把銀川打造成世界最大的單晶硅切片及光伏組件基地。
“在新材料產業,我市聚焦了光伏硅、藍寶石、第三代半導體、儲能電池材料等領域,正在形成從單晶硅到光伏電池、從藍寶石到智能終端應用、從半導體材料到關鍵部件、從正極材料到電池材料的全產業鏈發展格局。”銀川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說,進一步加強政策引導,精準化補鏈條、集群化聚產業、多元化促協同,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融通協同和產業集群發展。今年,我市印發了《提升制造業產業鏈供應鏈水平 構建產業鏈式集群發展的實施方案》,編制了《銀川市工業產業鏈發展圖冊》,精準繪制重點產業鏈和招商鏈圖譜,進一步明晰產業發展的要素競爭力和鏈式發展方向,奠定“三新”等重點產業發展的堅實基礎;印發《銀川市產業鏈重點企業培育認定管理辦法》,培育認定隆基硅、中環光伏等8家企業為重點產業鏈“鏈主”企業,加快培育認定供應鏈“標桿”企業。
同時,建立企業梯度培育機制,按照“專精特新”后備培育企業、中小企業、“小巨人”企業三個層級,從企業科技創新、人才引培、轉型升級等方面分類施策。截至目前,全市共培育產值100億元以上企業3家,50億元以上企業3家,30億元以上企業2家,10億元以上企業11家。培育認定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12家,自治區級專精特新企業159家,獲得認定企業數量均位居全區第一。
以項目為抓手 點燃發展引擎
“今年以來,我市牢固樹立‘產業為要、項目為王’發展理念,成立‘三新’產業專班,全方位服務‘三新’產業項目。”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說,依托中環、鑫晶盛等龍頭企業,引進落地了中晶新型碳纖維復合材料產業化銀川項目、歐晶科技綠色可再生能源太陽能和半導體直拉單晶硅用石英坩堝產業化項目等一批上下游關聯項目,為產業高質量發展蓄積了強大后勁。TCL中環年產35GW高純太陽能超薄硅單晶材料智慧工廠等81個“三新”產業項目,今年1~5月累計完成投資51.5億元,占市級工業項目累計完成投資的比重達到80%,晶鈺新材料年產10000萬千米金剛線等項目有序實施,隆基樂葉年產5GW單晶電池項目11條單晶電池生產線已全部進場并完成調試,產能正在逐步爬坡。
同時,銀川市鼓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培育建設重點實驗室、企業技術中心等創新平臺,加快推動以企業為主體,“產學研用”相融合的工業創新體系。培育伊品生物等8家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金雙禾等48家自治區級企業技術中心,打造盾源聚芯半導體石英坩堝等23個自治區級數字化車間和銀川頂津食品有限公司飲品生產等15個智能工廠;“枸杞葉新資源藥材及其新藥制劑創制”等20余個項目獲自治區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支持;建成光伏材料、太陽能化學轉化技術2個自治區級重點實驗室,首個“國”字號枸杞研究院在銀掛牌成立;隆基自主研發的單晶爐,單晶硅棒直徑和單爐月產能均為行業最高水平;小牛自動化研發的太陽能電池片全自動串焊機,打破了全國光伏串焊機依賴進口的局面。
項目成片、產業成鏈、企業成串、服務成線。銀川市正不斷強化“三新”產業培育,推動區域轉型升級,打造支柱產業新優勢,集聚新興產業新動能,勢頭強勁。“下一步,我們將圍繞‘三新’產業發展加快推進‘兩都五基地’建設,持續在培養新動能、探索新領域、挖掘新路徑等方面發揮銀川‘頭雁’作用,切實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加快形成以‘三新’產業‘挑大梁’撐起經濟‘硬脊梁’的多點支撐、多元發展、多業并舉的現代產業新格局。”市工信局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