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中國汽車產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年份——這一年,中國汽車整車出口超越日本,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汽車出口國。
不過,對于出口猛增的中國車企而言,眼下也有著一個“幸福的煩惱”——汽車運輸船的短缺,已將海運價格推升至了創紀錄的水平,并在一定程度限制了中國的電動汽車出口到歐洲市場。隨著租金的飆升,“一船難求”的汽車運輸船,如今已被業內形象地譽為了“海上印鈔機”。
汽車運輸船緣何大面積緊缺?
造成當前失衡局面的源頭,很大程度上還要追溯到將近四年前。2020年,由于全球汽車工廠因新冠疫情而遭遇大面積停工,不少船運公司在當時紛紛報廢了舊船,而許多新建的汽車運輸船則預計還要三年才能準備就緒。
船舶經紀集團Braemar的數據顯示,2020年期間報廢的純汽車和卡車運輸船(PCTC)數量,超過了2016年以來的任何一年。
與之形成對比的是,全球汽車需求在過去近兩年時間里的復蘇速度卻要明顯快于預期,加上中國出口的急劇增長,使得該行業愈發面臨關鍵運輸船舶短缺的嚴峻問題。
一家大型全球汽車分銷商的高管表示,“全球汽車航運業正處于相當火熱的狀態。現在汽車制造商都恢復了生產,再加上中國的出口(猛增),汽車航運市場正上演一場激烈的爭奪戰。"
據航運代理商克拉克森(Clarksons)預計,2023年通過遠洋運輸的汽車數量將增長17%,達到2340萬輛的歷史新高,超過2018年創下的前紀錄。在所有地區中,歐洲汽車進口量增幅最大,2023年預計將增長40%。
克拉克森還預計,中國在這一年中預計出口了430萬輛汽車,而2020年還不到100萬輛。日本和韓國是緊縮其后的兩大汽車出口國。
運輸船短缺已導致6500標準車位汽車運輸船一年期的租金上漲至了11.5萬美元/日,比2022年高出10%,更是2019年時價格的7倍。
克拉克森研究總監Stephen Gordon認為,汽車運輸船行業目前正試圖“迎頭趕上”。“市場非常緊俏,部分原因是大量汽車被裝運......而市場上并沒有多少新建船只。2023年雖然有80艘新船訂單,但這些訂單需要三年左右時間才能完成。”
中國汽車出海的另類“瓶頸”
據相關行業人士介紹,雖然許多汽車制造商會將汽車出口到世界各地,但最近的短缺正尤其影響到在歐洲銷售電動汽車的中國品牌。這些中國車企近年來出口猛增,而很多情況下除了使用海運出口外,別無選擇。
專門跟蹤歐洲電動汽車銷售情況的分析師Matthias Schmidt表示,在中國國內生產并銷往歐洲的中國汽車制造商, “在沒有歐洲生產工廠的情況下,幾乎完全依賴海運”。
隨著中國汽車制造商近年來在歐洲銷量的增加,他們在歐洲的市場份額也在穩步擴大。但Schmidt補充稱,在去年9月至10月期間,中國品牌在歐洲大陸市場的汽車份額幾乎沒有增長,這主要就是由于運輸問題造成的。
雖然許多中國公司計劃在歐洲當地建廠,但這些工廠很多要到將近2030年才會正式下線生產。
在歐洲銷售的電動汽車中,大約每四輛就有一輛來自中國,很多都是來自于特斯拉(上海工廠)、比亞迪和極星(Polestar)等品牌的出口。雷諾、寶馬和沃爾沃也專門在中國生產一些在歐洲銷售的車型。
Schmidt表示, “在過去幾年的這場新冠疫情風暴中,當汽車需求降至歷史最低點時,許多專門用于運輸汽車的老舊船只被報廢,而船運公司則看到了限制供應和盡可能抬高價格的機會。這讓那些依賴這些船舶運輸的汽車公司非常頭疼。盡管新船訂單創下新高,但由于汽車需求的恢復速度快于預期,這些新船至少在兩年內都不可能投入使用。”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從整體船隊規模來看,中國已經躍居世界第一,但在汽車運輸船的規模上正存在著明顯的短板。克拉克森的數據顯示,當前中國汽車運輸船已運營運力僅為39船,共計11.5萬車位,只占到了全球船隊規模的2.8%。
而隨著缺船問題的日益嚴峻,一些中國車企眼下也正試圖另謀出路,“國車自運”已成為了比亞迪等中國車企試水的新潮流——2023年12月28日,比亞迪首條汽車滾裝運輸船“EXPLORER 1號”,在山東煙臺舉行交付儀式。龐大的船身上鮮紅的“BYD”三個字母十分顯眼。
比亞迪方面表示,首條汽車滾裝運輸船的交付,標志著比亞迪海外市場的“自主船運”時代即將開啟,將有力保障比亞迪海外市場的快速交付與拓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