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紅海局勢持續緊張。業內人士表示,紅海的緊張局勢將推漲原油價格、支撐相關航線運費上漲、推升部分經濟體的通脹水平。不過,也有觀點認為,紅海局勢緊張并不是近期大宗商品價格上漲的決定性因素,國際油價及集運價格有望從高位回落。
紅海局勢發酵
據報道,當地時間2月24日,美國和英國對也門胡塞武裝控制地區的十多個目標發動了新一輪襲擊,以回應胡塞武裝最近對紅海和亞丁灣的襲擊。當地時間25日凌晨,也門胡塞武裝發言人發表聲明,稱對亞丁灣的美國油輪“托爾姆托爾”號發射了數枚反艦導彈,此外還向紅海上的多艘美國軍艦發射了多架無人機進行襲擊。胡塞武裝還表示將升級行動,在紅海和阿拉伯海上對美英目標展開數量更多和手段更加多樣的襲擊。
“如果襲擊區域擴大,那么對大宗商品的影響將非常直接。”南華期貨境外市場分析師傅小燕表示,阿拉伯海是中東國家原油遠洋運輸必經之路。“經霍爾木茲海峽的石油運輸量占全球石油海運總量的30%以上,占全球石油總供應量的20%左右。據EIA數據統計,經該海峽的原油約80%運往亞洲。”
一旦阿拉伯海域受到波及,傅小燕認為,首先,最直接的影響就是原油價格大漲;其次,相關航線運費上漲,尤其是VLCC型油輪運費出現上漲;第三,成本上漲傳導至大宗商品端,尤其是能化類品種,比如烯烴類商品,PE、PP受此影響較大。除此之外,可能會推升部分經濟體的通脹水平。
并未出現原油供應緊張情況
紅海局勢緊張雖然導致原油運價上漲,但并沒有出現原油供應緊張的局面。廣州金控期貨研究中心副總經理程小勇表示:“全球原油供應還在增長。據歐佩克發布的數據,1月全球原油供應達到1.018億桶/天,去年12月為1.009億桶/天,主要是美國等‘非歐佩克+’國家在增產。”
方正中期期貨海運及商品指數總監陳臻表示,近期影響油價不只有紅海局勢,全球經濟復蘇進程、“歐佩克+”產量、美聯儲貨幣政策也是影響原油價格的關鍵性因素。
“市場已經充分定價這一風險,因而該事件短期內對原油市場影響的邊際作用有限。”恒力期貨研究院能化分析師賀涵認為,如果沒有額外的地緣或宏觀沖擊,原油價格將逐步從高位回落。
或難推升通脹
受紅海局勢的影響,船東普遍選擇繞行好望角,直接導致運輸成本上升,引發了市場對通脹重新抬頭的擔憂。程小勇認為,紅海局勢對商品價格短期影響不會很大。“對大部分商品而言,海運運費成本占消費品本身價格的比重較小。譬如,一雙鞋從亞洲運至歐洲的運費成本,去年11月約為0.19美元,2024年1月中旬增加到0.76美元,而2月中旬則回落至0.66美元。相比而言,2022年初的疫情高峰期,相關成本最高已超過1.9美元。”
針對紅海局勢給國際通脹帶來的影響,程小勇表示,目前還只是停留在擔憂層面,實際影響偏小,主要原因是全球大宗商品供應充足,而歐美經濟減速,中國經濟復蘇力度溫和,需求增長帶來的通脹壓力并沒有顯現。
對于航運價格的影響,陳臻表示,各大集運班輪公司基本已繞航,近期沒有集裝箱船舶遇襲,因此對于亞歐集運即期運價以及集運期貨推漲效應相對有限。“鑒于3月即期運價有明顯回落,預計集運指數(歐線)期貨盤面震蕩下挫。”
如果紅海局勢持續緊張,程小勇認為,可能帶來兩個方面的影響:一是國際大宗商品供應鏈出現效率下降,多邊貿易下降,多數是采購本土化,不能發揮國際分工的低成本效應;二是國際貿易格局及很多商品供求關系發生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