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廣泛開展科學普及。培育創新文化,弘揚科學家精神,涵養優良學風”。
“科普在幫助公眾建立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提高公眾的科學素養和科學判斷能力,促進社會的進步和可持續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3月6日,全國政協委員、鄭州大學副校長單崇新在接受采訪時對科普的重要性有清晰的認識。
近年來,單崇新在教學科研工作之外,每年花大量的時間在科普上。他帶領團隊每年都在鄭州大學舉辦科普開放日活動,吸引了數萬名中小學生及家長參加。他也積極組織學校的教師、學生到偏遠地區進行科普宣講和支教活動。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講話中指出,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要把科學普及放在與科技創新同等重要的位置。
在單崇新看來,與“科技創新”這一翼相比,我國的科普工作還存在明顯短板,突出體現在高校科技人員參與科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不足,高校大量的科技創新資源沒有發揮出弘揚科學精神、傳播科學思想、倡導科學方法的科普育人作用。為此,他今年在全國兩會上會重點圍繞這個話題發聲。
“建議鼓勵高校教師積極投身科普工作,引導青少年從小樹立科技創新理想。”單崇新說,開展科普工作是科技和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所在,要鼓勵高校的教師和學生組成科普宣講團定期到偏遠地區進行科普展示或宣講,引導更多青少年樹立科技報國理想,為其未來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埋下“種子”。
單崇新還表示,通過組織高校學生到偏遠地區進行科研成果展示或科普支教等活動,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動力,也為大學生施展才能、發揮作用、歷練成長提供了廣闊舞臺,有助于培植學生們的科學精神和社會責任感,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貢獻力量。
大學校園中有圖書館、校史館、實驗室等物理場所,有大學教授、博士、碩士、大學生等人力資源,還有科研成果和科研項目等科技條件。單崇新告訴記者,這些對中小學生,特別是偏遠地區的學生都是“稀缺資源”。“我建議大學每年舉辦若干場開放日活動,吸引社會公眾了解學校、認識學校,激發青少年特別是偏遠地區青少年的‘好奇心’,用榜樣的力量引導更多青少年努力學習,通過知識改變命運。”單崇新說。